•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由一堂课引申开来的话题——窦爱君和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对话 (精华)» 正文

由一堂课引申开来的话题——窦爱君和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对话 (精华)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35

概要:首先,您提出“语文和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是一回事吗?”答案自然是:不一回事。从某种角度说,语文应该包括语言形式和这种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两部分。语言和内容这两者虽密不可分,但毕竟是两回事,各有各的研究探讨的范畴和价值。而语文和语文所描述的内容,尽管关系密切,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自然更不能混为一谈了。那么,承认它们不是一回事,是不是就可以把它们割裂开呢?我认为不可以的,换句话说,我被语文所描述的内容震撼的同时,也被语文,准确地说,是指语文内容的载体——语言,震撼着。李老师谈到“将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换成电影,我们一样被感动,被震撼,但这与语文有关吗?”,我承认,电影自然和语文没有直接关系,但一定和电影脚本、导演水准、演员演技甚至灯光、背景、道具密切相关;同样的道理,语文不是电影,语文能震撼我们,恰恰是因为它所描述的内容震撼了我们,脱离了实际内容的文字,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看了《阿Q正传》的电影,我们被内容震撼的同时,严顺开大师也征服了我们;读了《阿Q正传》的小说,我们被内容震撼的同时,鲁迅先生这位大师的语言也征服了我们;回到主题上来,读了《记念刘和珍君》,我们被内

由一堂课引申开来的话题——窦爱君和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对话 (精华),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首先,您提出“语文和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是一回事吗?”答案自然是:不一回事。从某种角度说,语文应该包括语言形式和这种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两部分。语言和内容这两者虽密不可分,但毕竟是两回事,各有各的研究探讨的范畴和价值。而语文和语文所描述的内容,尽管关系密切,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自然更不能混为一谈了。那么,承认它们不是一回事,是不是就可以把它们割裂开呢?我认为不可以的,换句话说,我被语文所描述的内容震撼的同时,也被语文,准确地说,是指语文内容的载体——语言,震撼着。李老师谈到“将语文所描述的内容换成电影,我们一样被感动,被震撼,但这与语文有关吗?”,我承认,电影自然和语文没有直接关系,但一定和电影脚本、导演水准、演员演技甚至灯光、背景、道具密切相关;同样的道理,语文不是电影,语文能震撼我们,恰恰是因为它所描述的内容震撼了我们,脱离了实际内容的文字,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看了《阿Q正传》的电影,我们被内容震撼的同时,严顺开大师也征服了我们;读了《阿Q正传》的小说,我们被内容震撼的同时,鲁迅先生这位大师的语言也征服了我们;回到主题上来,读了《记念刘和珍君》,我们被内容震撼的同时,也不能不被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所折服。 

其次,您谈到“作为语文课的学习内容的文章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区别”,我想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一般人读文章,往往着意于了解文章的内容,以至于“得意忘言”(庄子语),从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而师生在语文课堂上读(学习)文章,不能只关注内容,更应该品味语言?如果您是这个意思的话,我完全同意。任何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不会放弃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借助优美的文章、富有感染力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课的基础性工作,也正是您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过,这个工作绝对不该排斥其他学习活动,比如对“人文”、“人文精神”的探索,这不仅不会削弱我们对语言的品味,反而会使这种品味更上档次、更有价值。就如同货车司机会对载重量大、性能好的卡车情有独钟一样,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也只有在认识了她所承载的文化的份量以后,我们才会对这个载体产生更深的感情。 

您对文中那段话作过的一番分析,让我看到了理性的一面。同样是品味语言,我走的是感性的路,您走的是理性的路。也许,从感性到理性,我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还有一段不低的台阶需要跨越。所以,在此我只能说,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话题与李老师交流,真诚地向李老师学习! 

窦爱君 
2002.8.15 

李海林 

我们又说到一个老问题上来了,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问题。 
说说我的一个思考过程吧。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是我的激情时代,我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次生命体验,学生真的喜欢听我的课二十年过去了,还有的学生从北京深圳这些地方回来,专门请我吃饭,就是为了跟我说说当年的一堂什么课。我也的确觉得我自己的课上得不差。但是,我的班上的同学的高考成绩,的确是比别人教的差一些。有一阵子我真的很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很快,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我”训练“得不够。我只注意了语文课的思想感情,没有注意语文课的工具属性。于是我开始搞字词训练,语法练习,知识汇编,章法模仿,不用多久,高考成绩很快上去了,甚至跃居前列。但是,我本人却陷入十分痛苦之中。一个巨大的疑问放在我的脑中:这就是所谓语文课吗?学这些除了在高考中多拿一点分以外,它们有什么用?——我的所有的思考就从这里开始。 
很多人像我一样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其结果又回到了人文教育的老结论上。如果说我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我从对工具论的否定,没有走回到人文教育的老结论上去。相反,我极力反对工具论和人文论的二元理论分界。在当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理论争论中,有一个深藏于人们理论意识深处的预设:语文课要么是人文性的,要么是工具性的,要么既是人文性的又是工具性的。而我认为,不管用人文性还是用工具性都没有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问题不在于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概念本身是否全面科学,而这于这两个概念所暗含的对语文教学本质的预先设定的理论域限。正如我们设问:人是吃草的还是吃肉的?问题不在吃草或吃肉谁更反映了人的本质,而在于你这个设问本身所预设的关于人的更高层次的性质的规定即你的预设理论前提本身就是大有问题的。但我们却把很多的精力来研究吃草、吃肉谁更能反映人的本质。而且你还能说人不吃草,或人不吃肉?于是我们就要研究什么叫草什么叫肉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不是有许多就属于此类吗? 
然后我们再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上来。 
你说:“任何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不会放弃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借助优美的文章、富有感染力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课的基础性工作,也正是您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过,这个工作绝对不该排斥其他学习活动,比如对“人文”、“人文精神”的探索,这不仅不会削弱我们对语言的品味,反而会使这种品味更上档次、更有价值。就如同货车司机会对载重量大、性能好的卡车情有独钟一样,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也只有在认识了她所承载的文化的份量以后,我们才会对这个载体产生更深的感情。 ” 
你认为语文教学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品味语言”,还有一种是“其他学习活动”,比如对人文人文精神的探索。它们的关系就是卡车和卡车所载之物。 
你的这一表述有一个预设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与“其他学习活动”即人文教育是两个组成部分。(当然,许多论者论述到这一步都会加一大段,说这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全面不顾这种表述已经包含了它们是两个部分就是可分的了的逻辑必然值。) 
于是,语文教学就分成了两个部分,或者叫做两个要素,或者叫做两个方面,反正是“两”即二元。 
于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成了在AB二元中权衡的一个理论过程。或者叫理论游戏。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文与工具的拉锯。 
我思考的结论是:语文的工具性不在语言,语言就是一种人文;语文的人文性也不在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内容对语文来说也是形式。(语言内容的形式性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第二章第三节)。因此我说:人文与工具的对立是一个真实的假问题。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需要理论创新。首先是“话语“创新。语文教育研究最需要的,是重建自己的话语系统。当然,这里面要研究的东西又实在太多了:术语、方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 
以上是就你的课及我们的讨论引申出来的话题,就你的课来说,我只有学习的份了。对实践来说,关键是你的整个教学系统是正确的,把握了方向的,某一堂课或某些课有些地方偏了一点,那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教《为了忘却的记念》,搞点情感抒发,只要是情动于中而发之,就是很好的了。 
散而论之,属于乱谈,我估且说之,你估且听之,看完即忘,不可当真的。当然,说得明显不对,还是要批评。 
李海林 
2002、7、15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二元论”象血液一样渗入进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一考虑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一走进课堂就想来点语言训练,来点人文教育,最恶劣的作法,是牵强附会,微言大义。对不起,daj老师,你的表述中,是不是也有这种“二元论”的影响呢?请允许我再一次录用一下您的这段话: 
“任何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不会放弃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借助优美的文章、富有感染力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课的基础性工作,也正是您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过,这个工作绝对不该排斥其他学习活动,比如对“人文”、“人文精神”的探索,这不仅不会削弱我们对语言的品味,反而会使这种品味更上档次、更有价值。就如同货车司机会对载重量大、性能好的卡车情有独钟一样,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也只有在认识了她所承载的文化的份量以后,我们才会对这个载体产生更深的感情。 ”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诉说我们对语文的爱和思考。 
李海林。 
2002、7、15 



窦爱君 

李老师: 
您冷峻的思考和质疑让我不能不反躬自问:在我的教学思想里,真的存在“工具性”、“人文性”即狭隘的“二元论”吗?我不这样认为。我看了您的思考过程,发现自己和您并没有多大分歧,那为什么会给您相反的感觉呢?我想,这只能归咎于我上面的表述存在着严重问题。记不清谁说的“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发现许多时候,一个人使用了一个比喻,本是为了澄清一个问题,结果由于比喻本身的缺陷,不仅这个问题没有澄清,新的问题或者误会又产生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高考作文“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