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由一堂课引申开来的话题——窦爱君和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对话 (精华)» 正文

由一堂课引申开来的话题——窦爱君和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对话 (精华)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35

概要:那么,我仍然坚持自己对语文的思考。这与海林老师的意见不一致。《言语教学论》中说:“在语文课程中,思想义理内容只能从属于言语教学,随机地、非体系地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它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也没有自己质的规定,它包蕴在言语教学中。”而我却坚决地认为语文教材必须兼顾两个系统,即: 其一,教材选编应该秉承“人的教育”、精神的涵养、人文情怀的温润、人的性灵的激发、文化背景的扩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吸纳等等思想,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渐进(有合理的层级和梯度)、系统(由小学一直到成年之间的“内宇宙”即精神内核的合理生成)地将选文构成一个有机的框架。它是抛开急功近利的简单政治说教的合理系统,它是尊重人性的、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学习者心智特质、情感趋向并能对人的内心形成合理冲击与震撼引起内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字系统。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习语文必须以它为“披文”的基础,没有一个大致的系统,那“基础”或者说“意义背景、思维内涵”就不能牵引人们去感受文字的表达功效。另一方面,言语本身就是人文(海林命题),与人的内心息息相关的人文学科,应自然担负起人文教

由一堂课引申开来的话题——窦爱君和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对话 (精华),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那么,我仍然坚持自己对语文的思考。这与海林老师的意见不一致。《言语教学论》中说:“在语文课程中,思想义理内容只能从属于言语教学,随机地、非体系地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它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也没有自己质的规定,它包蕴在言语教学中。”而我却坚决地认为语文教材必须兼顾两个系统,即: 

其一,教材选编应该秉承“人的教育”、精神的涵养、人文情怀的温润、人的性灵的激发、文化背景的扩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吸纳等等思想,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渐进(有合理的层级和梯度)、系统(由小学一直到成年之间的“内宇宙”即精神内核的合理生成)地将选文构成一个有机的框架。它是抛开急功近利的简单政治说教的合理系统,它是尊重人性的、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学习者心智特质、情感趋向并能对人的内心形成合理冲击与震撼引起内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字系统。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习语文必须以它为“披文”的基础,没有一个大致的系统,那“基础”或者说“意义背景、思维内涵”就不能牵引人们去感受文字的表达功效。另一方面,言语本身就是人文(海林命题),与人的内心息息相关的人文学科,应自然担负起人文教育的担子,但这担子也不是靠灌输的,而是在“入情”与“披文”之间的反复运转中自然地为人的精神打底,人的精神底子与言语智慧是并存并举的。 

其二,以系统化的文质兼美的人文读本负载一个有效实现言语能力(或者“言语智慧”)的言语学习系统。这个系统不是理性解剖式的,不是“研究语言”式的,不是脱离文本的乏味知识性的,而是符合学习者认知实际的有层级的系统,是巧借文本的“义”、“理”、“智”、“道”、“情”、“趣”、“景”、“境”来让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的言语学习系统。 

而语文教学,就是“入情以披文”,出发点是“语文”,落脚点仍然是“语文”,而人文熏陶、精神涵养、文化积淀、性灵激发,则是在语文学习中的“自然收获”。所有刻意地灌输,都是偏离语文本质的。

作者:  

附记: 
深夜,我又认真细读一遍由窦爱君老师的教学手记引发的各位老师的议论,思想的潮水似乎打开了一个闸门,我想让亲爱的朋友们知道我所想,我想要好好地理清自己的思维头绪,我想一步一步地、细致周密地论证自己的思想,我想彻底解决这些让我痛苦不堪的问题。但是我做不到,我无能为力。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简本式的思维版本。目的,是想请大家批评,另外,也是对我在讨论中的一些命题作些论证。 
语文就是学语文,学了语文,就既工具了也人文了。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强调工具人文呢,不如强调语文本身好了。 



人文论、工具论有着共同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同一种“语文”观的产物。 
人文论、工具论的理论对立,是由我们关于语言的认识决定的。人们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语文就是语言,而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形式,一是语言内容。偏重于前者,就是工具论,偏重于后者,又分为两派,认为后者是“思想”,可以称之为“思想派”,强调政治倾向性,认为后者是“精神”,可以称之为“精神派”,强调人文关怀。但都是从语言的内容这个方面开始立论的。人文论与工具论的对立,其语言学的依据,就是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对立,所谓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观点,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问题到了这一步就变得十分复杂了。首先,关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内涵问题,就需要细心梳理分辨。其次,将“语言内容”对应于“人文性”,将“语言形式”对应于“工具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一种肤浅的形式分配,是从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深刻地感觉到,“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人文性”、“工具性”这些概念又的确有着合理的理论内涵,语文课又的确内在地包含着它们的因素。问题是它们之间到底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理论结构和内在联系,它们各自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体系中,处在这个理论体系的什么位置,对这个理论起着什么作用,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它们需要理论重组。 
综合以上,我的结论是:我们需要一套新的话语,新的理论结构,新的思维方法。既不简单地抛弃它们,又必须切实超越它们的理论层次和理论视野。语文教育研究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域阈,一个新的思维天地,一个新的立论的基础,一个新的逻辑出发点,一个新的理论结构。 
我选择了“语言与人”作为回答这一切问题的总枢纽。于是又回到什么是语文这样的老问题上。 
语文不是语言; 
语文的本质在语言与人的关系上;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在实现语言与人的关系的现实生成; 
到了这一步,无可避免地使我们的思考进入语文哲学。我有两点考虑,一是大家需要这个东西吗?二是我能完成这一理论构建吗?这一个漫长的“理途”有多少理论的细密环节要我殚精竭力去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构建,我这一生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吗?我突然感觉到,我有这么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我是多么无知,我剩下的时间是多么的少。如果第一个问题只是让我寂寞,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是我无能为力的了。 
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四个: 
1. 语言与人的关系的发生学过程。这属于语言人类学。中心问题是研究人如何创造语言,语言的创造对人性的生成的意义和作用。我的核心命题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由内而外的过程。人将自己的人性赋予一种形式,从而使某种形式“符号化”。我的理论难题是:人将人性赋予形式从而创造语言,那么优先存在的人性从何而来呢?既然“人是语言的动物”,那么到底是先有语言呢还是先有人性生成呢?语言是人创造的,人又凭什么创造语言呢?人不是凭人性创造语言吗?但是人性不正是语言本身吗? 
2. 语言与人的关系的现实生成过程。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还有些学术材料可以借鉴的话,第二个问题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人创造语言,语言于是成为人性的“胎迹”和“原型”,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创造人性的资源。这个从语言到人性创造的过程是怎么一个过程呢?它是怎么实现的呢?如果说,语言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的话,那么,语言与人的关系的现实生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外而内的过程。而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主体过程: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实现语言内涵的人性元素由语言向人内部的现实生成。语言由人创造,但它一旦创造出来,就客体化为一种符号,这种客体化的符号不会自动向主体转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促进这个客体—主体转化过程的实现。这就是语言与人的关系的现实生成。 
3. 由此可见,所谓语文,其本质的东西,不是语言,而是语言与人的关系的产物,它是什么呢?我从语言学史上出现的许多概念中,选择了“言语”。这就是我的《言语教学论》产生的由来。也是我的基本理论出发点。语文的组成要素不是语言的内容,也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与人。在《言语教学论》中,我把“语言与人”的哲学化命题具体化为三个概念: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就在言语主体A、言语环境B、言语作品C的关系之中。这里包括三对矛盾关系:A与B关系;A与C的关系;B与C的关系;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体现在这三种关系的把握之中。其哲学成果,是所谓“语言人”,其人性成果,我称之为“言语智慧”(所谓“言语智慧”,就是对AB、AC、BC的自由状态与创造关系),其心理学成果,我称之为“语感”(所谓“语感”,就是AB、AC、BC关系的直觉化),其教育学成果,就是所谓语文能力。 
由此,我想构建一个全新的语文教育研究体系: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能力这个概念要重新进行定义);语文教学的心理规律是“语感图式的生成与转化”;语文教学的课程性质就是言语智慧教学;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就是“语言人”的本体存在。 
尽力而为吧。


作者:  木棉 - mumjl 

海林老师,你的思考和建构,是语文教学历经折腾、圈外炮轰圈内起哄之后,语文教育界最急需的理性支持。你不会众叛亲离的,我分明感觉韩军的立论与你的思考有内部的一致性。韩军的立论为什么契合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内心,一是因为它无论如何从某种角度揭出了语文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遭唯应试教育的蹂躏太深,人文学科被践踏得太惨烈,“人文”被拿来当武器了,所以才有概念的泛化。 

你对人文论的批判决不是对韩军立论的批判,而是从语文“内部”寻找韩军揭出的创痛的理论支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高考作文“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