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提高工业经济组织程度,促进快速发展。一是强化工业经济组织领导,注重目标管理。及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掌握生产动态,强化协调调度,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对策。同时,根据各镇、各企业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注重监控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控分析,增强经济运行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加强工业经济专题调研,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三是注重生产要素调度。及时帮助企业搞好资金、电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支持和服务,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三、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和结构布局。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元三片”的整体思路,即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加快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我县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要抓紧进行新一轮规划设计,同时在启动区块上落户的企业,要促使其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加大屏锦、袁驿礼让三大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力度,要突出各个区块的发展重点,做到整体规划,多点推进
县经济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要点,标签:年终工作总结,驾驶员年终总结,http://www.51jxk.com二、提高工业经济组织程度,促进快速发展。一是强化工业经济组织领导,注重目标管理。及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掌握生产动态,强化协调调度,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对策。同时,根据各镇、各企业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注重监控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控分析,增强经济运行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加强工业经济专题调研,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三是注重生产要素调度。及时帮助企业搞好资金、电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协调、支持和服务,破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三、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和结构布局。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元三片”的整体思路,即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加快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我县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要抓紧进行新一轮规划设计,同时在启动区块上落户的企业,要促使其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加大屏锦、袁驿礼让三大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力度,要突出各个区块的发展重点,做到整体规划,多点推进,即有统一性,又要各具特色,发展要切实符合当地产业特色,要对引进项目有所取舍。当前在土地供应较为紧张的形势下,更要注重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的强度和密度,继续鼓励企业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前产业集群fa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我县产业集群已有了一定基础。在今后几年内我们要着力打造四大支柱性产业集群,四大支柱性产业集群分别是 。具体措施而言,就是要强化产业集群的“深度、广度和强度”,要引导四大产业的发展深度,大力发展下游产品,通过下游产品带动上游,或者从上游产品延伸到下游,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要引导四大产业的发展广度,要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拓展,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县的 等行业都具有这样的条件和优势,我们要在这些产业链的高端探索延伸的路子;要引导四大产业的发展强度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内的企业联系,促进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促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扎实坚固。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业规模层次。
(一)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继续实施新产品开发的奖励政策,提高我市的新产品产值率。20xx年目标开发新产品 个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同时,引导企业注重专利申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促使更多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QS等系列认证,努力提高过程转化的能力。
(二)加快实施品牌培育步伐。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拥有自己品牌,努力促进传统优势产品从OEM生产为主转向有品牌生产,在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具体明确20xx年创牌(商标)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的鼓励力度,进一步摸清我县产品的创牌(商标)的潜力,争取20xx年新创XX名牌(驰名商标)2-3个以上。五、实施循环发展战略,保持可持续发展。20xx年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大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良好氛围,申报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家以上,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家以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要有明显提高。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在20xx年通过调查研究,抓紧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抓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着手进行产业的适度调整。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选提升纺织、造纸、化工、水泥、机械等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产业,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型发展,促进全县污染项目集中布区,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努力形成资源整合循环利用的产业格局。
(二)以推进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20xx年的工作重心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生产先进技术,扶持发展一批工艺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项目,在全市广大企业中树立一批典型,来带动全县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三)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要扶持邵新煤化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完善各项资源综合利用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六、依托创新支撑,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正在从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换,必须因势利导,实现比较优势和不足的动态转化,要立足于创新工作后发的现实情况,切实开展各项创新工作,具体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狠抓技改投入。根据投资结构导向目录,对不同类别的技改项目,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引导企业向一些我县鼓励类的技改项目进行投入。针对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引导企业把技术改造的重点放到先进设备的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来。进一步健全我县重点行业、重点技改项目储备库的建设,对全县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跟踪服务。二是狠抓科技创新。抓原创型科技创新,即自主创新力,要会同科技等部门,在我县现有企业中筛选一部分对我县产业带动性强的重点技术进行开发,加大对其的推动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攻克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抓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要加强政策研究,并相应制订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要利用XX市内外著名院校的科研优势,加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型合作机制;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并形成一整套吸引、稳定和发挥人才优势的激励机制。三是抓制度和管理创新。加快制度创新,对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鼓励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特别是一大批已经上了相当规模的大企业,要引导企业明晰产权,量化股本,通过股份制改造,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支持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加快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上作进一步探索,积极推广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强化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纽带的企业基础管理,大力培育和引进企业经理人。20xx年,要分批组织企业经营者开展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抓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主要抓好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三个领域:鼓励企业生产过程应用信息化技术。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到产品设计的智能化(CAD)等,实施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补助奖励;鼓励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大力推广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网管理的信息化,扎实开展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县级以上管理信息化示范企业, 20xx年力争新增加5家左右;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的信息化应用,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在新产品上的应用,不断提升我县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规模扩张。一是创新招商引资载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招商活动,不仅要吸引外来资本,而且要引进外来技术。在引资质量上,要做到有所取舍,引进项目要符合我县的产业发展导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消除企业负责人思想障碍,把骨干企业推向招商第一线,敢于把优势产品、优势项目、优势资产推介给外商,借助外资、外地资本、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发展爆发力。二是盘活存量招商。对全县闲置的存量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等进行调查,清理、整理成册,编入招商引资指南。结合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突出区位优势招商。紧紧抓住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及苏南等地区产业转移、外资内迁的良好机遇,加大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我县区域优势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通过横向联合、合资合作、资产重组,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八、加快项目推进和载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一是加大项目开拓力度。不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广辟项目源。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实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和会办制度,对在建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定期进行跟踪督查,实施重大项目会办,亿元以上项目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会办,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由县计委、经委等部门牵头会办。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协调管理,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实施。对拟开工和储备项目认真排查落实,抓紧洽谈,加快推进,集中力量推动一批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和投产。三是加大项目上争力度。多方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市专项“笼子”,让企业得到更多的的实惠。全年力争技改投入3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