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贷款贴息、减税减负、专项投入等政策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搞配套协作,实现产业化集群化富民。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标准厂房,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三)巩固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依托大型龙头企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本土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推进种植业合理布局。支持农民种植为工业提供原料、延长产业链的农作物。引导各类企业采用订单、合同等形式与农户进行产销联系,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原料生产基地。扩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力争年内新增面积2万亩。强化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名牌名品战略,做好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原产地认证工作,使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达到68%。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支持建设大型繁育养殖基地,使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
巴彦淖尔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标签: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总结报告,http://www.51jxk.com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贷款贴息、减税减负、专项投入等政策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搞配套协作,实现产业化集群化富民。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标准厂房,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
(三)巩固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依托大型龙头企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本土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推进种植业合理布局。支持农民种植为工业提供原料、延长产业链的农作物。引导各类企业采用订单、合同等形式与农户进行产销联系,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原料生产基地。扩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力争年内新增面积2万亩。强化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名牌名品战略,做好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原产地认证工作,使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达到68%。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支持建设大型繁育养殖基地,使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依托“巴美肉羊”品牌,抓好肉羊产业研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各类规模化经营主体,引导土地、草场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规范有序集中。
不断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疫病防治、防灾减灾、融资平台等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农牧民主体作用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信息、科技、运销等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市、旗县区农业投资公司为依托,搭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集镇建设融资平台,更好地服务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启动编制中心集镇规划。运用教育、扶贫、生态、产业等多种政策手段,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农村牧区住房建设改造试点工作,引导农牧民向中心城镇集中。争取临河、杭后列入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鼓励其他旗县和农垦局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牧区道路、安全饮水、沼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道绿化400公里,修建通乡通村公路1200公里,新建户用沼气1.5万户。深化农村牧区和农垦系统改革,强化苏木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城乡户籍、就业等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深入开展“迎庆创城”活动,推进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以迎接自治区两个文明现场会、庆祝建党90周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50亿元,加速提高城镇化率。
统筹推进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按照打造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高起点编制“一市三区”发展规划,推进临河城区、东部工业区、陕坝镇同城化、组团式发展。组织力量就临河城市建设与黄河水系景观结合的问题进行专题论证,尽快拿出规划方案。加快东部工业区产业发展,为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就业保障。加强临河与陕坝在城际交通、市政设施、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加快同城化建设步伐。
加快临河新区建设步伐。完善新区道路、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打通河套大街、曙光街2条新老区连接线。启动金川河二期和永济渠、永刚渠水系景观建设,在周边同步建设一批绿地、广场、雕塑等景观工程和休闲健身场所。加快文博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行政企事业单位搬迁入驻,新区主体框架基本成型。完善新区文化教育、金融商贸、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提高承载和吸纳能力,逐步把新区建成行政和金融中心及文化教育和大企业总部基地。
全面提升老城区城市形象。加大临河城区和各旗县所在地旧城改造力度,今年扎实起步,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继续开展“新亮美”工程,抓好巷道硬化、亮化和管网疏通工作,全面改造给排水工程,对主要街路、出口等重要节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改造垃圾转运站8处、水冲式厕所50座以上,解决好不通不畅、不美不亮、不干不净等问题。加强各类专业市场、便民市场建设,扩大天然气入户覆盖面,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便市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以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分期分批承担绿化任务,并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大拆迁还绿力度,大幅增加绿化总量。推进公园绿化、街路绿化、出口绿化、环城绿化、单位庭院和居民区绿化,新增绿地7300亩,力争达到自治区园林城市标准。
加强特色县城建设。实施各旗县集中供热、天然气输配、供水管网新建改造等市政基础工程,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坚持突出历史文化特点和产业、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河套文化内涵和人文历史资源,建设一批园林绿化、标志性建筑和人文景观工程,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街道、社区对辖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职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规划控制管理,坚决制止违规建房、私搭乱建等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依法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保障被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倡导文明行为,培养新型市民,提高市民整体素质,营造“和谐城市、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区域交流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向北开放步伐。做好口岸机场、铁路等重大项目的策划、申报工作,加快边境合作区建设,争取将甘其毛都口岸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口岸,巴格毛都口岸恢复通关。进一步加强与蒙古国南戈壁省及神华、艾芬豪等企业的沟通,全面深化对蒙贸易、产业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启动口岸加工园区大型铜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蒙跨境铁路、重载公路、跨国皮带运输走廊等资源通道建设,加强口岸基础建设,提高通关能力,千方百计扩大过货量和贸易额,力争年内资源进口量突破600万吨。积极引进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口岸开发建设经验的大集团、大企业参与口岸开发,高起点推进口岸行政办公、商务贸易、生活居住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地域个性、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集国际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口岸城市。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建设出口加工基地,支持羊肉、番茄、葵仁、脱水菜、绒纺等行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抢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资源、交通、土地、电价等综合优势,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引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同时,积极引进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主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强与呼包鄂及周边地区交流合作,在资源共享、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对接和互补,加快融入呼包鄂经济区。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落实惠农惠牧政策,鼓励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政策性、转移性收入,确保农牧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高度重视牧民贫困问题,认真落实自治区对牧民生产生活的补贴政策,积极探索舍饲圈养、良种繁育、转移就业的扶持措施和禁牧、休牧、轮牧补偿机制,促进牧民收入稳定增长。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突出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在信贷、税费、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创业园区2个、充分就业社区20个,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增加企业、基层和高端人才储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做好临河区、乌拉特后旗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医疗救助,特别是加大对城乡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力度。抓好防灾减灾和灾民救济工作。做好困难家庭大中专学生资助、残疾人扶助和困难群体救助工作,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功能,减轻农牧民受灾损失。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