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中地理高三地理高三地理教案:文化与旅游» 正文

高三地理教案:文化与旅游

[01-02 20:39:56]   来源:http://www.51jxk.com  高三地理   阅读:8851

概要:(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旅

高三地理教案:文化与旅游,标签:高三地理课本|基础知识|教案,http://www.51jxk.com

(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

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中国的旅游业

1.中国的旅游业

(1)旅游业

旅游的好处:增长实际知识,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并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业的特点: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作用: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等项目的发展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读“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图回答:

(1)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文化景观。

用事实说明其怎样表现出文化景观具有的特点:

(2)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

①这主要是受地质作用中 外力的影响所致。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

②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这说明文化景观是 的指示物。

(3)金字塔的科学造型、巨大的石块工程,反映了古埃及人民伟大的 文化;古陵寝的气势、风格、雕塑的造型、技艺,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灿烂的 文化,这些还体现了文化景观是 。

(4)因此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享誉世界的 旅游资源,金字塔的宏伟、壮观,狮身人面像的象形、神韵具有很高的 价值。它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具有很高的 价值。

【解析】 本题是一道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科综合题。知识跨度大、答题难度也较高。难点主要是第一小题的后半问。回答时首先应想到文化景观具有哪些特点,再结合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特点来进行表述。如果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做的情况不够了解,就很难用事实来说明它们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特点。

【答案】 (1)特点①它们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表现出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特点。②它们在古代是帝王的陵墓和墓地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功能性特点。③金字塔是由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外现宏伟,里面有结构复杂的墓室。狮身人面像是按照某帝王的面目,由一整块巨石雕塑而成,威武而充满神韵。这些都反映出5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民伟大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雕塑技艺,以及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从而表现了文化景观的时代性特征。 (2)①B ②气候干燥 自然环境 (3)物质 精神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4)人文 美学 历史文化

【例2】 读公元前3000—2000年世界文化源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l)此图反映的是文化 (事物、现象、系统)源地分布状况,其中A.B、C.D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 、 。

(2)上述四大文化区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 、 、 等。

(3)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化要素——古代文字的类型分别是C ,D ,E 。

(4)图中文化源地最初都获得最大突破的方面是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中的 。

【解析】 文化源地大致分为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以及文化系统的源地两种。前者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如课本中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中国造纸术的源地等),后者指一个结构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如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等)。

【答案】 (l)系统 优越气候条件 河流 冲积平原 (2)农田 道路 乡村聚落等

(3)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4)农业

【例3】 把下列文化扩散的情况与其主要所属的文化扩散的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①传染扩散

B欧洲的西装革履→亚洲人的西式休闲装 ②等级扩散

C粤菜馆在美国唐人街生意兴隆 ③刺激扩散

D基督教在美洲的扩散。 ④迁移扩散

E摇滚乐兴起后,由年轻人扩大到中年人 ⑤扩展扩散

【解析】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我们可以将文化扩散分为两大类。其分类情况如下:

实际上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例如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是一些留洋的学生将马列主义带回中国,这应属于迁移扩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属于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而创造了适应中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则可理解为刺激扩散;今天我们在学校通过课堂学习马列主义则应属于文化传承。所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的世界由于信息通信的发达,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文化传播很难用某一种扩散来分析。

【答案】 A①⑤ B③⑤ C④ D④ E②⑤

【例4】 2002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第十一世班禅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朱总理。朱总理对他在西藏圆满完成13岁寿典的佛事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为他6年来在佛学和文化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表承祝贺。

阅读以上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 (今 境内)。

(2)大乘佛教中心位于今 向北扩散到 、中国 、

和 ,又称北传佛教,其中向北进入中国西藏地区的佛教,后来发展为 ,俗称 。

(3)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属于( )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扩展扩散

(4)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属于 文化事物,它的产生虽然受 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受 发展的影响。

(5)西藏自治区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 高原上,其首府 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和 (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6)2001年6月开工建设的 铁路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目前西藏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还是以 运输为主。

【解析】 这是一道以“朱钅容 基总理会见第十一世班禅”为切入点设计的学科内综合题。第(1)(2)(3)题考查的是有关佛教的发源地以及扩散等方面的知识。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分类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了解掌握情况。第(5)题考查的是西藏的地形及著名旅游景点。第(6)题考查西藏交通方面的知识。

【答案】 (l)古印度 尼泊尔 (2)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中亚 蒙古 朝鲜 日本 藏传佛教 喇嘛教 (3)A (4)精神 自然环境 社会 (5)青藏 拉萨 布达拉宫 大昭寺(6)青藏 公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地理高三地理课本|基础知识|教案高中学习 - 高中地理 - 高三地理
上一篇: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