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长亭送别》课时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正文

《长亭送别》课时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01-03 17:32:58]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552

概要:2、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王季思教授点评这两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云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二、全文把握。课文节选的这一折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 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 ,反对 的主题,她的离愁别眼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延伸练习】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这首词抒写了 之情。2、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下阕的抒情有三层转折。一写 。二写 。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

《长亭送别》课时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2、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王季思教授点评这两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云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二、全文把握。
课文节选的这一折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      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           ,反对            的主题,她的离愁别眼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
【延伸练习】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抒写了                      之情。
2、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下阕的抒情有三层转折。一写                        。二写                                 。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切。3、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词的上阕描述一遍。


【自我反思】



《长亭送别》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一、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深情目送
二、a- H   b- A   c--B  d---G e---C f—D E  g---F
【延伸练习】
(1)略(2)崔莺莺    张珙    道白    动作
(3)B   (4)C   (5)C    (6)A 
《长亭送别》学案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一、1、不同意,是情景交融。“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秋天里景物色彩的骤然变化,而且使这种变化带上了人的哀怨,景语成了情语,大自然的景物被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收尾]曲中以“四周……照里”来渲染烘托,完美地描绘出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感人至深。
2、[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浓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午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莺莺眼中,青山无情,疏林不义,隔断了自己凝望爱人的目光。“无人语”言周围之静,嘶呜之马,正是张所骑之马,闻声而不见人,“无声”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为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无穷”的心境。
二、叛逆    婚姻自由    封建礼教    
【延伸练习】
1、羁旅之思   思乡
2、愁思难寐    独倚高楼之难堪
3、长空湛碧,黄叶满地。秋色天边连水波,水波上冷雾飘浮染成翠碧。山峦映着斜阳,蓝天接着碧水,那萋萋芳草真是无心情,更远远地伸向夕阳照不到的天际。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蜀道难》语文课时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