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正文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01-03 20:03:11]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921

概要: 伦理思想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认为,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该重视道德修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子下》)。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伦理思想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认为,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该重视道德修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子下》)。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孟子认为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有这种道德而禽兽没有。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他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因此,孟子主张“乐天”、“畏天”、“事天”,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无论是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的穷通祸福;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孟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下面三个哲学命题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思想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成为孟子本人自命不凡的精神支柱。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由此也引申出他的英雄史观。 
 
     第 二 课 时
  一、回答思考题
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铁(外接)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③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降溺其心者然。”
④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以上引文均节目《孟子·告子》)
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
   
     二、诵读第1段。
1.注疏要点。(以课文的句号计句)
①“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②“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③“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贪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
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
④“由是” 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思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
①“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
②“为宫室”一句——即不能独食,故有此间。“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辨礼义而受之”。
③“向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④“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

     三、诵读第2段。
1.补充注释。
①“一箪食(旧读Sì),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2):字形 (人教版高三选修)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2.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