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正文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01-03 20:03:11]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921

概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3.掌握文言词语“欲、患、蹴、屑、由、宫、向、身、举、疾、蹙、王,甚、今、以、其、诸,得、直、田,可得、有以、何以”等。4.背诵《鱼我所欲也》。 【教学重点】1.《鱼我所欲也》是如何论证的2.文章采用引喻写法究竟有什么好处3.“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庄暴见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还是“与百姓同乐,则王矣”?5.联系《鱼我所欲也》讨论归纳对比的好处及孟子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1. 疑难字词释义2. 常见词汇3. 常见句式【教学方法】诵读、讲解法【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详细资料参见附录材料)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年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义重于生”,反对见利忘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比喻和对比写法,领会其妙处。
3.掌握文言词语“欲、患、蹴、屑、由、宫、向、身、举、疾、蹙、王,甚、今、以、其、诸,得、直、田,可得、有以、何以”等。
4.背诵《鱼我所欲也》。
      【教学重点】
1.《鱼我所欲也》是如何论证的
2.文章采用引喻写法究竟有什么好处
3.“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庄暴见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还是“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5.联系《鱼我所欲也》讨论归纳对比的好处及孟子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疑难字词释义2. 常见词汇3. 常见句式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详细资料参见附录材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年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玉,不成功。又人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三、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式
  (1)词语。
〔欲)①希望、想要(得到)。②将要。③欲望。
〔今)①现在。②现代。③假如。
[甚〕①厉害、严重。②超过。③十分,很。
〔疾〕①憎恨。②急速。③痛。
(以上是练习中规定的词,以下是补充的。)
[苟〕①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②假如。例: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加]①更加。例:而山不加增。②增益、好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奉〕①奉养。例:妻妾之奉。②遵奉:例:近者奉辞伐罪。③捧。例:相如奉壁奏秦王。
〔犹〕①犹如。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②尚、还。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举] ①全、都。例:举欣欣然有喜色。引申为“尽”,例:杀人如不能举。②荐举、选举。例: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2)常见词汇(以下例句,课后补写)。
[无他〕没有什么,没有别的。例: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庶几()差不多。例:则齐其庶几乎?
[有以〕有……来。例:暴未有以对也。
[不可得兼〕不能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 舍弃生命,坚持正义。
[由是] 如是,由此。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常见句式。
〔莫甚于……] 没有什么超过……的。例:使人之所恶臭甚于死者。
[有甚于……〕有超过……的。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今……于此] 假如。例:今王田猎于此。
[直……耳〕只是……罢了。例:直好世俗之乐耳。
〔……何如〕……怎么样。例:好乐何如?
〔此之谓……〕 这叫做……。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作 业
  熟读《鱼我所欲也》,力求背诵
附录:
[简介](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儒家学者。姬姓,孟孙氏,名孟轲,字子舆。鲁国邹(山东邹县东南)人。早年丧父,母仇氏为求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而居于学宫之旁,让孟子学习俎豆之事,后又在子思之门人那里学习。学成,游学于宋、鲁、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或合纵、或连横、以攻伐为事,他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省刑罚,反对兼并战争。不合时宜,晚年回到邹,课徒讲学。著书立说。其主要言论见于《孟子》。《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篇,今存七篇,由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他是孔子儒学的嫡系正传,后世尊为“亚圣”。 

     【详细介绍】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遇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扬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企图在统治与服从的政治关系上,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象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象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谓“民为贵”,是说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他的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就是以这个总的思想为指导制订出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分有100亩耕地和5亩宅园,种植桑树,饲养家畜,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被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来爱戴,纷纷跑来归附。如果发生战争,本国的人民会奋不顾身地拿起木棍去抵挡强国的坚甲利兵;强国的军队也不情愿去攻打这种象父母一样仁慈的国君。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也叫做“不忍人之政”,它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把这种血缘的感情运用到政治上来。如果最高统治者不这样做,孟子认为,大臣应该去纠正他的思想,“格君心之非”。对于贵戚之卿来说,如果君主不听规劝,则有权把君主废黜,另立一个理想的君主。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2):字形 (人教版高三选修)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2.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