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正文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347

概要:“杜鹃!”我旁边的贾希说。“看,她又找出一个。杜鹃又叫什么?”“子规。”看样子大家都知道。“‘此中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叫声非常悲凄,而且听来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跟什么有关系?跟思念、离别,特别是凄凉有关。‘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还有没有?”“红豆!”另一个同学说。“红豆生南国……”王敏马上接上了。“对,还有呢?”“蜡烛!”“也算一个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过我觉得倒是现代人用得多一些,常用来比喻我们教师嘛。还有没有?”“莲花!”史如水说。“对,莲。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意象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的,莲花代表着一种清洁精神。除此之外,‘莲’还与‘怜’谐音,南朝民歌中说:‘雾露掩芙蓉,见莲不分明。’《西洲曲》中也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就是‘怜子’,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还有没有?”“鸳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还有没有?”“猿!”“呵呵,对,也是一个,猿声比较悲切,李白的诗里较多出现,学过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这才想到他们并没有学《蜀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杜鹃!”我旁边的贾希说。

  “看,她又找出一个。杜鹃又叫什么?”

  “子规。”看样子大家都知道。

  “‘此中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叫声非常悲凄,而且听来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跟什么有关系?跟思念、离别,特别是凄凉有关。‘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还有没有?”

  “红豆!”另一个同学说。

  “红豆生南国……”王敏马上接上了。

  “对,还有呢?”

  “蜡烛!”

  “也算一个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过我觉得倒是现代人用得多一些,常用来比喻我们教师嘛。还有没有?”

  “莲花!”史如水说。

  “对,莲。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意象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是的,莲花代表着一种清洁精神。除此之外,‘莲’还与‘怜’谐音,南朝民歌中说:‘雾露掩芙蓉,见莲不分明。’《西洲曲》中也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就是‘怜子’,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还有没有?”

  “鸳鸯!”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还有没有?”

  “猿!”

  “呵呵,对,也是一个,猿声比较悲切,李白的诗里较多出现,学过没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这才想到他们并没有学《蜀道难》,我接着说:“刚才我们提到的诗里面就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杜甫的《登高》一开始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它也是悲凉凄切的代名词。还有吗?”

  “青鸟!”

  “对,青鸟也是爱情的一个代名词,‘青鸟殷勤为探看’。还有吗?”

  “梧桐!”

  “对,‘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史如水已经接过我的话了。

  “《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诗:‘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为什么要强调种梧桐?种其他树不好吗?是因为梧桐也往往与悲戚联系在一起。还有没有?”

  “竹子!”

  “对,也是高洁的象征。还有象鹧鸪,它的叫声被人翻译成‘行不得也么哥哥’,所以也有不少诗用它来代表思念与送别,例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我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已经总结了不少,以后遇到以后就要注意,‘梅兰竹菊’之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我们接着往下看,颈联好像也有问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个颈联我也要改一改……”

  下面又嚷成一团:“还要改呀!”

  我笑了:“你们说不改我就不改了!”

  “改呀!”下面齐声说。

  “你们肯定说我又要改坏了!我改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游’。”因为要考虑到押韵,我明知“游”字用得不好但是没办法改过来。

  我还没有解释,方鸿已经举起手来:“他这样写有他的理由,如果你这样改的话,就改坏了。他是说听到竹林里的喧闹,才知道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他看到莲叶的动,他就知道渔舟来了。”

  “但是这里有问题,之所以听到喧闹,是因为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这毫无疑问。正常的理解应该是‘浣女归竹喧’……”

  “不是的!”方鸿截断了我的话,“这是从作者的感觉顺序来写的,他先听到竹林喧闹,才知道女子回来。”

  在他说的时候,我注意到林雨在转过身和后面的同学说话,没有仔细听方鸿发言,于是我说:“大家把他的意思听明白了没有?”

  同学纷纷说:“听明白了!”

  “我叫一个同学把方鸿的意思再说一遍。林雨。”

  林雨站起身来,表情尴尬:“我没有听清楚。”我笑了笑,让她坐下了,我想她肯定已经明白我为什么喊她了。

  “实际上是因为浣女归才有竹喧,但他写的时候却先写竹喧后写浣女归,为什么?《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的出场就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对。那为什么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呢?”

  “在竹林里嘛。”

  “竹林一般要遮住人比较难,但是遮住了浣女,说明竹子比较茂密。后面说‘莲动下渔舟’,莲叶居然把船遮住了,突出了什么?”

  “莲叶比较茂密。”

  “对,‘接天荷叶无穷碧’嘛。那我们读这两句时,就要有一个感觉。这两句诗在写人的时候首先用了倒装的手法,如果有人要问你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你必须先说它用了倒装的语序……”

  这时候铃响了。

  “好,我们下节课再讲。”

  课后有同学上来背书,林雨也跑上来,问我:

  “魏老,第一句中说‘天气晚来秋’,季节是秋季,而荷叶应该是夏天的呀!更何况还这么茂密?”

  我一下子愣住了,因为我是北方人,那儿没有荷花,也搞不清楚这个问题。

  “这倒是个问题,这样吧,让我下去想一想,下一节再说!”



  回到办公室,一边整理一边思考今天的课,有这样几点想法。

  一是感觉上课的语言仍然要锤练。感谢录音笔,如果不是它,我现在的课堂还会大量出现口头禅,录音笔帮我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我也听到了许多表达不够清晰流畅的句子,(在整理时自然就流畅了)如果准确地表达思想,还需要刻意努力。和百家讲坛里面的专家的表达相比,我还有很大的距离啊。音质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但是表达的准确流畅简洁应该是可以逐步做到的。但是我前十多前竟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吾之蔽甚矣”!

  二是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点拔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进行研究。当我问道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的时候,韩利对这首诗题旨的把握简洁而准确,但如此让她进一步来解释,她就做不到了,甚至变得缺乏自信,这类情况,老师如何进行处理?我感觉我处理得不好。这里面既有学生在对话中的姿态的问题,也有思维方面的问题。本来如果仔细一些,她可以通过注释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既锻练了阅读能力,又锻练了分析能力,但我在这里没有进一步点拨引导,而是自己直接分析出来,这样不太好。宋良波同学的回答更值得注意,他显然把“明月松间照”理解错了,更进一步地理解错了“空山”,这类无法预约的读误如何进行即兴处理,也是一个问题。而且他的回答也引起了同学的哄笑,如果一个本来就不怎么发言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受打击,从而更少地发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运用技巧来进行处理?

  三是如此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问题。比如这篇实录中关于“小雨”还是“大雨”的争论,把“空山”理解为“空气清新的山”的回答,无疑都不是真正产生了疑问。也就是说,这可能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教学问题了。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化解?既不让学生感到过于严肃压抑,又能够保证讨论的正常进行?

  这节课也开始体现出我对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观点。

  一是要有章法意识。学生能够迅速分析出主旨跟这种章法意识有一定的关系,理解了章法也就理解了古典诗歌的结构,有利于理解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二是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这一两个问题可以挖掘得比较深,还可以运用比较进行延伸。比如这节课我对诗歌中常用意象的总结分析,就做得比较深入,这样做几次,配合相应的练习,应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对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观点还将陆续在其他诗歌的教学中出现。

上一页  [1] [2]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洛可:《背影》教学实录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相关文章
  1.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2.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3. 《山居秋瞑》铁皮鼓实录
  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
  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