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师点评点评2017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晚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师随笔)» 正文

点评2017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晚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师随笔)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师点评   阅读:8960

概要:(答案:脖子、慢慢地、兴致、用鞭打)第18题,词解释的选择题,“蹲其身”的“其”字的解释是错误的,答案选择“B” (3分)第19题,考核考生对语句的翻译能力。(3分)第20题,考核考生对内容的探究能力,“如何获得物外之趣?”(3分)(答案:要有强烈地好奇心和丰富地想像力以及观察能力)(三)《三国志》选段(11分)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原文: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裏,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第21题,考核考生对实词解释掌握,四个字词解释,都可以在课文的注解里找到现成答案,“会、将、说、或”的解释。(4分)1. ‘会表卒’中的‘会’ 2. ‘遂将其众去’的‘将’ 3. ‘诸葛亮说先主攻琮’的说4. ‘或谓先主曰’的‘或’( 答案:会

点评2017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晚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师随笔),标签:教师点评范文,http://www.51jxk.com
(答案:脖子、慢慢地、兴致、用鞭打)
第18题,词解释的选择题,“蹲其身”的“其”字的解释是错误的,答案选择“B” (3分)
第19题,考核考生对语句的翻译能力。(3分)
第20题,考核考生对内容的探究能力,“如何获得物外之趣?”(3分)
(答案:要有强烈地好奇心和丰富地想像力以及观察能力)
(三)《三国志》选段(11分)
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原文: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裏,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第21题,考核考生对实词解释掌握,四个字词解释,都可以在课文的注解里找到现成答案,“会、将、说、或”的解释。(4分)1. ‘会表卒’中的‘会’ 2. ‘遂将其众去’的‘将’ 3. ‘诸葛亮说先主攻琮’的说4. ‘或谓先主曰’的‘或’
( 答案:会;适逢;将:带领;说;劝说;或;有的人)
第22题,考核考生对语句的翻译能力。‘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3分)
(答案:今天虽然拥有大军,但穿着盔甲的人少,如果曹操军队来,靠什么抗拒他们啊?)
第23题,考核考生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刘备是仁君,从文中找依据。”
(答案:“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考生要活学活用,把在课内形成的解词方法、翻译句子的要求等转化过来即可。
四、写作(60分)
第24题,今年作文题目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命题作文,题目一目了然,读懂导语内容,没什么审题障碍,贴近学生,关注成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可以人生感悟,也可生活思考,基本上能把自己学到的练过的用上,考生有较大发挥的余地。
    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取材空间,但想写好也没那么容易, “行者”是对内容的限制,这个限定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生活体验,以“行者”为引子,引发思考感悟。叙议结合是这篇文章的创作形式,善于创作议论性的考生将会占优势。
    这是语文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要想在中考取得好的成绩,作文的成败就决定着他中考的成败。温州中考作文在常规要求之外,有五条发展性评价标准,就是加分的条件:情感真实,充满心灵的感动;具有想像力,能引发人们的想像与思考;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构思新颖,有创意;语文优美,富有独特的个性。

         从2010年温州中考语文几大题型分析2011中考备战(晚风资料)
基础部分:随时随地的积累
       1. 分板块进行
  按照中考的出题模式,我们将基础部分大致分成两大板块: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一)语音文字;(二)词语运用;(三)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四)文学名著。二、语言的表达:(一)联想仿写;(二)筛选概括;(三)图表分析;(四)解说评价;(五)情景听说;(六)综合性学习。分板块复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专项学习的能力。
  2. 归纳方法
  对于基础部分,仅仅靠做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注重方法的积累和总结。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试题制定不同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善于积累和总结的考生才可能是笑到最后的考生。例如情景听说的口语交际部分,就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以下几种答题方法:邀请类(称呼+自我介绍+邀请目的+具体要求)、道歉类(称呼+道歉词+解决办法)、采访类(称呼+自我介绍+采访内容)。
  3. 明确生活中语文的概念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要明确生活语文的概念。以生活为师,就离成功不远了。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平时要多读报纸,因为报纸上的内容可能是筛选概括类试题的材料;多读杂志,那可能是联想仿写类试题的材料;多关心时政,那可能是你考场上要面对的文字材料。当你用一颗心去倾听生活的声音,它既可以帮助你获取分数,又可以提高你的生活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古诗文:扎实功底,勤记多练
  ●对于圈定的古诗文篇目,一定要了然于胸,熟读熟记。
  ●大多数省市考察古文的最后一道试题都有很高的难度,成为决定考生古文得分的关键。
  1. 明确范围
  对于圈定的古诗文篇目,一定要了然于胸,熟读熟记,如果连这一步都没有做到的话,参加中考并取得好成绩只能是一句空话。
  2. 全面把握
  对于古文部分,不仅要全面掌握字词意义(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了解重要的文言句式,还要重视古文阅读。
  对于古诗词部分,机械性默写只是最基本的,还要注重考试中的理解性默写和迁移性默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解和复习这类诗歌的时候,要注重细节,把每一个可能考查的地方都想到,只有平时做好准备,在考场上才会有优异的成绩。
  3. 注重课本
  “胸中富甲兵,笔底有飞才。”只要我们留意这几年的中考古文试题,就会发现,考查字词和句子翻译大多数是课本的课下注释,或者是以此为主干的句子。因此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本的课下注释逐一地仔细复习一遍,这样我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就会驾轻就熟,也就能稳定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4. 多练深挖
  全国各省市中考考查的古文篇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把前几年关于圈定篇目的所有中考试题做一遍的话,不仅可以检验自己复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查漏补缺,弥补在这个方面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关注开放性试题
  由于命题篇目的局限性,又必须考查字词句的翻译等基本点,留给命题老师发挥的空间就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数省市考察古文的最后一道试题都有很高的难度,成为决定考生古文得分的关键。处理这类试题,除了要求同学们把近几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做好之外,更要关注这篇古文与当今社会热点的关系,关注能否从更新的角度对古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
阅读:善于总结,方法为先。
  ●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对于考场阅读而言,一般情况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哈姆雷特”。
  阅读往往是决定考生中考语文成绩的关键。由于缺乏恰当的指导,很多考生陷入了依靠大量做题来提高自己阅读水平和分数的误区。但对于阅读而言,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列出几条做阅读题的实用原则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三个原则
  ①分数原则
  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采分点,这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如何确定有几个答题点就成了一个技巧性的难题。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都是以两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例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的16题“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4分)”,由于是4分的题就需要两个答题点。这个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确定有几个答题点。
  ②文本原则
  做阅读的基本条件是把文章读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同学并不都能把阅读题做得很好,那是因为除了对文段的理解有偏差之外,还有的同学不善于从文中寻找答案。阅读的试题都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③分点原则
  考生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①②③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标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使你的卷面悦目清晰。
  2. 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做阅读题时,快速、清晰、明确地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把握文章的思路对于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做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当你以正常的速度读完文章后,应该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你的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提炼文章的总体结构,这对你把握整篇文章有莫大的好处。同时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针对个性阅读而言;对于考场阅读而言,一般情况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哈姆雷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师点评教师点评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师点评
上一篇:《边城》(节选)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