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计划总结关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正文

关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01-04 21:49:5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计划总结   阅读:8765

概要:3,对后世的影响:对李白,苏轼的影响(人生与宇宙)二,弄清大意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前8句:纯明,单一"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2,人生宇宙的拷问:"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 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 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3,人的期待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卷&quo

关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计划),标签:计划总结范文,http://www.51jxk.com
3,对后世的影响:
对李白,苏轼的影响(人生与宇宙)
二,弄清大意
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
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
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
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
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
前8句:纯明,单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问: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 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 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
"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
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
"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
"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 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三,总结:
月升---月落:轮回 短暂 变(永恒)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2,教学建议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
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
(1)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虽未脱去初唐诗歌的面貌,但也已经具备了盛唐诗歌意境雄浑阔大的特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这一过渡性特征.全诗是紧扣着"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具体鉴赏这首诗歌时应抓住"望""怀"两字进行讲解.
(2)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传统诗画艺术中的"空","静"之美方面,诗人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功力.在鉴赏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空","静"之美的.
(3)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4)高适的《燕歌行》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诗前的小序已移到注解中了,鉴赏时应注意阅读.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yin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然后让他们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鉴赏时抓住这些沉痛语,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的.《燕歌行》,四句一韵,也可以通过切分层次入手.
3,教学案例: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简案(配合课件展示)
一,生平简介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 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孟浩然泪水沾襟是因为自己一生抱负无人任用,一身才华无法施展,人事代谢,当岁月成为历史后自己也会湮灭无闻.羊公如此,孟浩然如此.在岁月的长河中,还会多少人如此 今天,就没有人如此了吗 中国的文化体制下为什么历代都有这种流落在民间的天才呢 仅仅是天才流落民间吗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天下乐了吗 范仲淹的理想在传统的文化体制下到哪一天才能实现 到哪一天我们的志士仁人才不会发出这样悲壮的誓言 ―――由此说,孟浩然的落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落泪,但不希望是后来人的落泪.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
(2)《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3)李白的特点是"真""狂""野",紧紧抓住诗歌的体类特征.歌行体,最适合表达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情,李白的心理有着一种青春的躁动的情感.
3,教学案例
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一)
[教学目的]
1,诵读诗歌,解决难读字读音.
2,把握诗歌感情起伏变化.
3,了解李白相关思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二,解题
三,诵读
自学检查:
四,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请找出体现这首诗情感基调的句子.
2,这首诗情感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计划总结计划总结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计划总结
上一篇:选举风波(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