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正文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772

概要:(1)椎杀晋鄙(2)故久立公子车骑市(3)愿枉车骑过之(4)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5)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6)魏王恐,使人止晋鄙军(7)晋鄙军将十万众救赵(8)朱亥袖四十斤铁椎A.(1)(7)/(2)(5)(6)/(3)/(4)(8)B.(1)(4)/(2)(3)/(5)(6)/(7)(8)C.(1)(4)/(2)(3)(6)/(5)/(7)(8)D.(1)(4)/(2)(3)(5)/(6)/(7)(8)14、下列各句加点的文言词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B.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甲)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乙)天祥至镇江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题,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1)椎杀晋鄙  (2)故久立公子车骑市  (3)愿枉车骑过之
(4)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  (5)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6)魏王恐,使人止晋鄙军 (7)晋鄙军将十万众救赵 (8)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A.(1)(7)/(2)(5)(6)/(3)/(4)(8)
B.(1)(4)/(2)(3)/(5)(6)/(7)(8)
C.(1)(4)/(2)(3)(6)/(5)/(7)(8)
D.(1)(4)/(2)(3)(5)/(6)/(7)(8)
14、下列各句加点的文言词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     B.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甲)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乙)天祥至镇江,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两淮兵足以兴复,但阃少隙,不能合纵耳。”天祥问计将安出,再成曰:“……以京兵入使京口,西兵入金陵,再归浙,其大帅可坐致也。”天祥大称善,即以节遗李庭芝,遗四出结约。初天祥未至真州时,时有脱旧兵,言元人密遗文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杀之。再成不忍,使天祥出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外。久之,再遗二分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二分与天祥语,见其忠义,亦不忍杀。以兵二十人导之如扬,回鼓抵城下,闻候门者谈,置制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乃变姓名,由通州浮海如温州。
15、在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6 分)
①得间奔真州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
C、与北寇往来其间        D、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E、以上都不是
②其大帅可坐致也
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听妇前致词    E、以上都不是
③以天祥来说降也
A、皆以美于徐公     B、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C、以吾一日长乎你    D、以资政殿学士行    E、以上都不是
16、选出与“草行露宿”结构不同的一项   (3分)
A、星罗棋布       B、天诛地灭
C、斗折蛇行       D、蚕食鲸吞
17、选出“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译句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穷困饥饿,心情烦闷,悬赏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唤求救都办不到
B、因窘饥饿,无所依托,悬赏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唤求救都办不到
C、穷困饥饿,无所事事,追兵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号求救都没有办到
D、困窘饥饿,无所依托,追兵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唤求救都没人听到
18、选出“但二阃少隙,不能合纵耳”的正确解释   (3分)
A、但是两座城门因受损而有缝隙,无法关严罢了
B、但是两位将领互存隔阂,不能够联合抗敌罢了
C、只是两位将领互存隔阂,无法各自抗敌罢了
D、只是两位将领互存隔阂,无法联合抗敌罢了
19、对下面①②两句的说明,有一项不正确的是  (3分)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①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章,②出自文天祥的《正义歌》
B、①②两句都认为“义”重于“生”,生死观相同
C、①的观点是“义”的价值高于“生”,当二者只能得其一时,应舍生取义
D、②“丹心”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
三、现代文阅读  (18分)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传统,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溶化成的京腔)等,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广为人们所喜爱。(
京剧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为清代宫廷所重视和提倡,加上京都人文荟萃,使它得以广泛借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溶化各地的多种文艺形式的精华。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京剧博采众长,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大戏”、“国剧”,一度在剧坛独领风骚。京剧艺术蕴含丰厚,比如京剧的声腔和音乐方面,是在吸收徽剧、汉剧及其它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腔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小调的声腔音乐体系。它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确立了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剧诗。它的唱腔的板式多种多样,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各有不同的声腔和演唱方法,宜于表达各类人物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它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有风格。在表演手段和技巧方面,它在生活面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粹的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经过不断丰富加工,形成了唱、念、做、打、翻兼有,手、眼、身、法、步俱全的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在服饰、道具、人物造型、脸谱方面,它借鉴和吸收了我国的民族绘画、雕塑、书法、刺绣及民间工艺的特长,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程式性,不仅鲜明生动、艳丽多彩,而且同京剧表演溶为一体,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在剧目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在内容上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应予剔除,但也有相当部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等,还有不少戏表现了民族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并给人以历史的知识。这些可以异时共存、异地共赏的东西,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
20、阅读第一自然段,做题
①第一自然段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16字内,标点在内)(2分)
②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25字内)(4分)
21、“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其中“教益”指的内容是(20字内)(4分)
22、通读全文,请从时间和声腔、方面给“京剧”下一个定义。(37字内)(5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3分)
A、清代宫廷所重视、提倡以及京都特有的人文环境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京剧正是在元杂剧这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高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京剧唱词的表现形式是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
D、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京剧具有高度贴近生活的特色。
E、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F、唱、念、做、打、翻是京剧的程式,手、眼、身、法、步是人物造型和脸谱的技巧。
四、(12分)
1、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   ,                ,             。            , 痛何如哉!
2、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突出记叙重点的十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