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②全面性。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知识面宽广,以博取胜,不宜失之太窄;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有所偏爱和擅长,也要使他们懂得不能偏废,造成某些知识领域的空白;在发展上,不可偏重认知,忽视兴趣、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认知上,又不可只重思维,忽视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在思维上,也不可只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福合思维,或偏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人人一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③探究性。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
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②全面性。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知识面宽广,以博取胜,不宜失之太窄;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有所偏爱和擅长,也要使他们懂得不能偏废,造成某些知识领域的空白;在发展上,不可偏重认知,忽视兴趣、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认知上,又不可只重思维,忽视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在思维上,也不可只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福合思维,或偏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人人一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③探究性。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总之一句话,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应用。故探究乃是进行创新教育关键的一环。
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④开放性。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若按传统做法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充其量只能按教师的要求掌握书本知识,哪能有什么学生个人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呢?为了创新,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⑤民主性。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
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或领导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故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的特性。
⑤超越性。创新教育本质上是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超越与前进的教育。它包括超越遭遇的困难、障碍去获取新知;超越令人不满的现状去改造世界,建设新的生活环境;超越现实的自我状态,使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得到提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与教育中只能平庸地按常规、按教参、按惯例行事,不能朝气蓬勃、满怀激情地引导学生对种种困难、障碍、现状发动冲击,进行探究、突破,实现超越,就不可能有进步与创新。要实现超越,不仅要不满足于客观现状,敢于改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不满足于自我,完善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要重视内因,重视内在的动力,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使之自觉地树立理想自我的奋斗目标,顽强地超越现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与创新教育从未像今天如此之重要地摆在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我们应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
注释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版,第 533 页②参见 [ 德 ] 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上海 译文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28 页③ [ 德 ]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79 页④马克思:( 1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3 页⑤亚里土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第 1 页⑤参见钟文芳:《创造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上海教育科研 h999 年增刊第 1 期,第 7 - 11 页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