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所有这一切,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地判断和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地作出决策的能力;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回想今日的课程实践,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一条船上,有羊60只,有牛25头,船长几岁?”时,居然不少同学得到“60-25=45(岁)”或“60+25=85(岁)”两种答案。我们应作何感想?素质教育的实践又该从何处人手?3.课程与科学发展本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入文科学,都进入了一个如人们所描绘的“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一方面表现为新概念、新学科、新领域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表现为古老的,也许是有着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学科,突然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们需要重新来界定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即便是人们心日中最为精确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世人公认的数学科学也概莫能外。同时,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第一流的科学家在面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也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今天,“建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
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所有这一切,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地判断和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地作出决策的能力;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回想今日的课程实践,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一条船上,有羊60只,有牛25头,船长几岁?”时,居然不少同学得到“60-25=45(岁)”或“60+25=85(岁)”两种答案。我们应作何感想?素质教育的实践又该从何处人手?
3.课程与科学发展
本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入文科学,都进入了一个如人们所描绘的“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一方面表现为新概念、新学科、新领域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表现为古老的,也许是有着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学科,突然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们需要重新来界定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即便是人们心日中最为精确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世人公认的数学科学也概莫能外。
同时,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第一流的科学家在面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也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今天,“建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设计一个建筑物”仅靠单纯的“建筑设计技术”已难免捉襟见肘。多学科的,诸如数学、力学、光学、空气动力学、地质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以及计算机模拟、建筑美学、建筑人类学、建筑社会学等方面专家是不可或缺的。又比如,现代物理学前沿出现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农业物理、人文物理、物理考古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使得物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失去了许多人为的鸿沟。
无庸置疑,计算机基础上的数学,信息时代的物理学,纳米技术下的化学,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和地球村概念下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所有这一切必定带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然而,面对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生物学教学大纲,面对着由繁杂的计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古老的欧氏几何构成的数学课中,面对着以拼音、组词、造句、分段等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母语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怎么去期望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改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开这些问题不谈,很难想象,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公民。
4.课程与学生学习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无论是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还是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论及学习者时,对以下几点均给予了关注。
(l)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
(5)从现实中学习和探索。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与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热爱学习。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以成人社会为主导还是以儿童世界为核心,是从概念、规则出发去呈现知识还是从儿童所熟悉的事实现象出发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是课程设计者所面临的挑战。
能否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下,在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素质的进步。基于此,就必然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其呈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背景则是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思想。
三 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1.与其叫综合课程还不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80年代初期,在我国的东北、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现了综合课程的试验。90年代初期出现了高潮,上海推出了综合课程的课程试验方案,浙江则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综合课程的发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验中止了,有些试验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前文已经论及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其实“综合化”不仅仅来自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哲学(人学、科学与哲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等学科的支持。实际上,从对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水平上讲,区别于独立学科课程的有相关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参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所谓相关学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某一国家的文学作品,要结合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来讲授;而某个物理学原理,则要以数学为工具,结合化学、生物学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所谓跨学科课程,则期望学生能体验到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在这种课程中,独立的分学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们将同时用来解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如“能”可以从物理学、化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去学习。
所谓综合课程,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高度综合与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综合课程中分学科的独立性基本消失,但还有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完全的综合形态,如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或常识课;一种是分文理科的综合,即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再一种是二、三个学科的综合,如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等)。
上述种种课程形态,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程的社会化等流派相结合,则可以设计出更为灵活的课程形式。如以交通、饮食等儿童经验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以能源、环保、吸烟等社会性问题为线索的跨学科课程,它们只是在分学科课程的大框架下,分阶段设立几个单元,这样也许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若象浙江的综合课程那样,一下子就进入了课程综合化的最高形态,不仅老师因知识准备不足无法适应要求,而且在教师及社会公众的观念上也一时难以接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2.还活动于儿童的整个学习生涯
没有活动,就无所渭学习;没有活动,学生品德、心智上的发展就不复存在;进而,没有活动,就无所谓教育。
然而,这些年来,特别是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活动课程以独立的形式进入国家课程计划,举国上下出现了一个“开发、开设活动课程”的浪潮,一度“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提出活动课程、并加以宣传、提倡,直至法律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消除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的种种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其负面效应将日益突出,久而久之,人们会很自然地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活动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训练特长;而学科课程,则以教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成为主要的目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育学、心理学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展知识,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把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改革将是一块良好的“敲门砖”。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