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语文,你的彼岸在哪里? ——追寻“新语文教育”梦想» 正文

语文,你的彼岸在哪里? ——追寻“新语文教育”梦想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748

概要:其二,是指以系统化的文质兼美的人文读本负载一个有效实现言语能力(或者“言语智慧”)的言语学习系统。这个系统不是理性解剖式的,不是“研究语言”式的,不是脱离文本的乏味知识性的,而是符合学习者认知实际的有层级的系统,是巧借文本的“义”、“理”、“智”、“道”、“情”、“趣”、“景”、“境”来让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的言语学习系统。所有的技术、方法只是品悟的手段,但看来是手段,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实在在的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肢解化倾向可以避免,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言语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提高。 而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这个已经有不小长进的教材系统,言语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基本上还是杂乱无序的,还是支离破碎的,还是脱离文本的,脱离那个对人的内心冲击震撼形成认知内驱力的“灵魂“(人文精神)的,所以操作起来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主要是古今中外的诗词选读,却不把“鉴赏品评”类写作训练安排进来,配套的言语表达训练却主要是议论文的写作,就是有一百个理由阐明这一编排意图,操作者都难于有效实现目标,真有张飞岳飞不着边的感觉。再如,高一阶段,学生正面临跨越初高中

语文,你的彼岸在哪里? ——追寻“新语文教育”梦想,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其二,是指以系统化的文质兼美的人文读本负载一个有效实现言语能力(或者“言语智慧”)的言语学习系统。这个系统不是理性解剖式的,不是“研究语言”式的,不是脱离文本的乏味知识性的,而是符合学习者认知实际的有层级的系统,是巧借文本的“义”、“理”、“智”、“道”、“情”、“趣”、“景”、“境”来让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的言语学习系统。所有的技术、方法只是品悟的手段,但看来是手段,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实在在的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肢解化倾向可以避免,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言语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提高。 

而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这个已经有不小长进的教材系统,言语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基本上还是杂乱无序的,还是支离破碎的,还是脱离文本的,脱离那个对人的内心冲击震撼形成认知内驱力的“灵魂“(人文精神)的,所以操作起来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主要是古今中外的诗词选读,却不把“鉴赏品评”类写作训练安排进来,配套的言语表达训练却主要是议论文的写作,就是有一百个理由阐明这一编排意图,操作者都难于有效实现目标,真有张飞岳飞不着边的感觉。再如,高一阶段,学生正面临跨越初高中衔接的困难时,偏偏选编了大量文言文,且难度都不小。大量的文言篇目和背诵要求一下子把学生吓傻了,这倒是其次,关键是到了高三才发现那些文言学习的“结果”被学生丢得差不多了,“丢失”的原因未必是当时不用功,可能更在于当时根本就没学好,而学不好的原因更多的是难度实在大,且过于集中。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倒觉得老教材的编排还更合理些,起码操作实效好。简言之,语文教材编排的体系是有违语文教学规律的。 

有了上面两个并存且合为有机整体的系统,我们的语文学科才算是真正寻到了自己的“彼岸”,才能在通往“彼岸”的过程中感受精神与语言一起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完全可以改变大一统的要求,允许一些地区进行自由实验。有一套真正合理有序而有效的好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不允许并支持局部地区开展实验?曾经在大讨论的东风催生下的《新语文读本》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但遗憾的是,它只是带给我们短暂的欣喜,其间的“精髓”、“理念”、“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吸纳!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套真正从“人的教育”出发而尝试编写的材料,它凝聚了一大批懂教育、忧教育的有良知的人士的心血和智慧,我甚至觉得我们的必修本就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和精神来编写。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和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人文熏陶、精神涵养、文化积淀、性灵激发的语文教育是丧失“彼岸”的语文教育。没有人文素养、文化积淀、鲜活灵性的语文教师是乏味无聊(即无所凭借)的教师,没有得到人文熏陶、精神涵养、文化积淀、性灵激发的学生是灵魂空虚精神逼仄的学生。 

总之,唯有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存在价值,我们才不会在枯燥的狭隘的视野之内转圈子,我们的学科才有一个“语文很重要”的价值定位,我们才有一个为它倾尽心力的支撑,学生才有一个追求的理由——让他们不惜耗费十几年光阴的近四分之一时间去背诵吟咏、阅读吸纳、书写性灵的理由。而祖国语言文字的无尽内涵和魅力,才能真正与那些相伴相生的“人文精神”一起熔铸到学习者的血液里。 
“新语文教育”最需要的是一种“人的教育”的理念,更需要这样一个将人的精神内核与言语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系统,需要这样一套实现人与言语同时长进的教材。这实在是一个繁浩艰巨的工程,是一个世纪之初富于开创性的功不可没的工程,是一个需要新型教育理念支撑、需要高层学术论证及艰苦实践、更需要以走出今天的困境为使命的信念来支撑的工程! 

再说教育评价制度。人文学科目前最大的失误和悲哀,就在于考试指挥棒把它们指向违反“人的教育”的逼仄狭路上去,学语文、政治、历史干什么?考试呗。君不见这些学科中的人文情怀早被撕成一条一条的知识点了,学习的目的是当机器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反感了,不就是想攻击高考制度吗,都攻击得耳膜起茧了。也许有人会说,难道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吗?为什么把一切过错都归在考试上?还可以抬出振振有词的辩护:目前的中国,除了考试,还有什么更合理更公平的办法?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认定了应试教育是一种无奈的国情,是巨大的就业压力使然,是在消解长期以来留下的历史包袱。这话听起来头头是道,合情合理,但它其实是最有麻痹性的自欺欺人,它可以很快地窒息了我们的思考,任何的思考一到这里就只好回到原地,留下无奈叹息。这结论也让我们很快地松懈下来,懒于去面对思考的难题。 

但事实上,评价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定要取消高考,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但无论怎么设计评价制度,有一个不可以违逆的原则,就是指挥棒应该把教育指向“人的教育”,而不是“非人的教育”。为什么师生都面无血色地奔波于试卷之中?因为指挥棒指定要考的东西,不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就能达到,不需要通过什么“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情感熏陶”就能做到,而且途径很便捷,苦是苦了点,师生鏖战题海后都可以对付。所以人们不做题还能怎么样?可以说,课程标准规定得再漂亮,仍然赶不上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而人们却又不敢轻易地去动它,虽然不断有声音说,“考题还是越来越好了”,但在我看来,仍然是即没有换汤也没有换药。王雷老师在他的网站里明白地写着这样的话:“我相信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必将成为后人的笑柄。”我原来一直哂笑他的偏执与迂拗,现在却真的有了一种坚定的认同。试想,考试指挥棒竟然将教育指向某个死角甚至相反的方向,而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还凭它的愚弄忙不迭地听命奔跑,是不是很可悲?我想起一位为教育倾尽心血的忧患者的一段话:记得鲁迅曾提到有一种“山羊”,它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在我的感觉中,这种考试其实就是更为高明的“带头羊”。于是眼前幻化出了一副“漫画”,“山羊”在前面走着,“胡羊们”(千百万的学生,连同他们的老师家长),就像鲁迅所描写的,“成了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若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他们的前程”。鲁迅说,“我看到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他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哪里去?(钱里群《“往哪里去?!》)这就是指挥棒强大力量和残酷作孽的写真。 

考试本身没有错,但指挥棒竟然把教育指向了“非人教育”、“唯应试教育”,指向试题鏖战的死胡同,指向厌恶阅读吸纳,指向背叛学习,指向人的精神的日渐枯萎贫乏,这指向就显然不仅无益简直就是天大的悖谬就是误人子弟了!指挥棒是让教育去播撒激情、点燃火花、激发灵性,还是压灭兴趣、扼杀激情、捆缚灵魂,实在是衡定其价值的最好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真有些欣赏王雷设计的那份“天真”的语文考卷了,兹录如下: 
一份样卷 
   内容:古诗文名句、名段默写20分,《红楼梦》20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中的某一篇20分,诸子散文、八大家散文、明清散文中的某一篇20分,鲁迅20分,外国传统和现代小说20分,其他30分。 

  题型:填空、简答。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23回的回目是什么?请用100字左右概述《红楼梦》第48回的情节。 
  说到这里,肯定马上就有人嘲笑,至少有人担心:学生从此以后就背背120个回目,这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告诉你,第二年不这样考了,一部《红楼梦》出几个题目还不是很容易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只要也只有自己认认真真地看了原著,就能够也才能够拿到这个20分中的大部分,如果多多少少有点悟性和灵气,就能差不多拿满20分。反过来说,这样的命题正是要求大家去读,也只是要求大家去读,去直接接触原著;只要大家认认真真去读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读懂多少,又悟到了多少,并不重要——谁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红楼梦》?进一步讲,我们的语文高考试卷应该设法让那些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人拿到高分,让那些怕读书也几乎没有读什么书的人最多只拿到20分,让那些怕读书但逼着自己读了一些书的人拿到50分,让那些怕读书但逼着自己读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从而也读了较多书的人拿到100分,让那些本来就喜欢读书现在有机会可以读更多的书因而更用心地去读越读越爱读也不再想什么高考不高考了读书本身就是最大享受的同学得150分。(王雷《语文教育: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