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卷上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阅读教学中,应充分估量学生和教师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认知图式(即经验库存)的差异,避免把中、老年读者的阅读心得硬塞给少年读者,而要竭力消除学生和课文的时空隔膜,把这种“距离”看作阅读创造的契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自生的想象去主动汇兑作品的价值。总之,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理性把握,需要读者有雄厚的经验“资本”,否则,既难有充值的汇兑,更难有创意的解读。这里用得上朱熹的读书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读者的经验水平越高,越能泛舟中流,自由地驾驭巨舰般的名著。不会运用“经验汇兑”读书法,就必然干“旱水推舟”的蠢事。[自测练习]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注意作者对同一问题有什么不同看法,各持什么理由。 (一)扁鹊是一种鸟?(李中国) 国家邮政局新近发行了一套选题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特种邮票,一代神医、脉学的倡导者扁鹊位列其中。据考扁鹊是齐国卢人(今济南长清)。记者便以“你对扁鹊了解多少”为题进
“经验汇兑”读书法,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卷上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阅读教学中,应充分估量学生和教师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认知图式(即经验库存)的差异,避免把中、老年读者的阅读心得硬塞给少年读者,而要竭力消除学生和课文的时空隔膜,把这种“距离”看作阅读创造的契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自生的想象去主动汇兑作品的价值。
总之,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理性把握,需要读者有雄厚的经验“资本”,否则,既难有充值的汇兑,更难有创意的解读。这里用得上朱熹的读书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读者的经验水平越高,越能泛舟中流,自由地驾驭巨舰般的名著。不会运用“经验汇兑”读书法,就必然干“旱水推舟”的蠢事。
[自测练习]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注意作者对同一问题有什么不同看法,各持什么理由。
(一) 扁鹊是一种鸟?(李中国)
国家邮政局新近发行了一套选题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特种邮票,一代神医、脉学的倡导者扁鹊位列其中。据考扁鹊是齐国卢人(今济南长清)。记者便以“你对扁鹊了解多少”为题进行了广泛采访。不少人回答扁鹊是一种鸟。报纸提供的材料说,1985年和1987年,当地两度召开扁鹊里籍学术研讨会,竟有不少应邀者不屑一顾:为个什么鸟开会,小题大作。
记者的采访无意考出了文化名城济南的文化底蕴之深浅。上个月央视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比赛汇集的各地才俊,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几乎为“蠡测管窥”每一座城市的文化水平都提供了样本(尽管是专业比赛,但因增设的文化综合素质试题定位在中学水平而具有常识性)——比如,某地推荐的大学生不敢确认中国是不是地处赤道以北;比如,某地歌手把长安街所在的国家选择为德国;比如一道填空题,要求补充出古典诗文“一日不见”之后四个字,某地专业歌手专业到只憋出了三个字——“很想你”。再比如,这些就读于音乐高等院校或就职于著名音乐演出单位的歌手,几乎无人能熟练地把手风琴、萨克斯管、二胡、小提琴、唢呐等乐器弄出响声来。“让电视机前学前班的孩子笑得满脸都是牙”。
太多太多的“比如”和灌满耳根的“0.00分”,把连续一周的大赛变成了电视节目的搞笑版。我不知道那些歌手所属的每一座城市在笑过之后能否生发一种焦急和隐忧。因为那笑声掀开了文化荒漠的一角。也因为那些将来的歌唱家艺术家们,无疑比我们中的普通人更有机会担当某个地区先进文化的代表。
大赛过程中,笔者发现各地网友都在为自己家的歌手们鸣冤叫屈。理由之一就是……把文化使者、本次大赛评委余秋雨先生请到台上,也会碰到知识的盲区。余先生后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其实知识的盲点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说到这里,就需要补充一句了:笔者的用意不是拐了弯去戳名家的硬伤,而是提醒各位谁也别把别人的文化底子当成笑谈多加指责,需赶紧各自补课。让我们的民族尽快修复暴露出的文化断层,别再演绎出“扁鹊是一种鸟”之类的笑话。
(摘自2002年8月24日《文汇报》,有删节)
(二) 考考考题(顾土)
考试的关键是考题。考题,我以为有这样几类:一是考生不能不知道的;二是可知可不知的;三是不让你知道的;四是连出题者自己都糊里糊涂的。依照道理讲,考试应该以第一类为主,但据我多年的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后三类反倒更多一些。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才可以把你淘汰出局,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让你体验考试的厉害,因为戏剧效果由此而来。我们评判考试,针对的都是考生的成绩、考试的结果,很少听见有人议论考题的是非。尤其那些表演型的考试,考题出得越离谱,好像越能赢得喝彩;考题越没有鉴赏力,越可以激发场内外的情绪。
我们都是些有斑斑驳驳时代烙印的观众,无数人对某个时代的那点小说、电影如数家珍;无数人对几部样板戏倒背如流,然而这些东西真的就是非知道不可的知识?真的就有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我常常看见大家嘲笑电视里的考试者,说他们这也不知道那也没听说,有的当然言之有理,也有些,等到我读过考题内容后就想,不知也罢。
据我观察,考题和舆论多半是厚古薄今,古代的不知道,我们叫没文化;现代的没听说,就无所谓。考题和舆论还最喜欢以一己之见臧否一切,好像他们知道的,所有人都不能不知道;他们自认为是杰作的,就绝对是杰作。其实,我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与其标准一致,不如各有所好,并且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作品与人物,也迫使我们只能各有所好。我们景仰的很多文艺家,他们相互间就根本看不上,甚至不屑一顾。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这两位似乎最应当结交的大作家,尽管曾经有缘一见,但话不投机,而且对另一方的写作也毫无兴致。为什么名人的这种做派,我们称之为个性;小人物的做法,我们就叫“没文化”呢?
历次路线斗争及其代表人物、什么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伟大意义、与哪些国家建交、孔老二为什么搞复辟,诸如此类的考题,我们已经不知道面对过多少次。我经常回忆几十年来自己经历的各种考题,感觉到大多数都一无所用,只是徒增笑料而已。今天,当我们用考题责难年轻一代时,我们首先需要检验一下我们的考题是否合格,或者说,一位歌手、一位舞蹈家、一位大学生、一位公务员,究竟应当回答出什么样的问题,才叫有文化,才叫及格,才有助于他的志向和事业。我们好像从来都没有一种考题的检测机制来审查考题,向考生向公众做一个合理正当的交代。
(摘自2002年8月27日《文汇报》,有删节)
[测试题目]
一、从《韩非子·喻老》中节选的《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语文的传统课文之一。199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选在第一册,注释中明确写道: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按理说,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对扁鹊应该耳熟能详。可是在扁鹊的故乡——山东济南,不少人却闹了笑话。《扁鹊是一种鸟》的作者李中国对这件事怎么看?
二、李中国认为第十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暴露出了什么问题?他对此持什么态度?提出了什么建议?你赞成吗?
三、对电视大奖赛青年歌手的表现,《考考考题》的作者顾土从哪个角度提出了什么不同的看法?他的理由有哪些?
四、顾土认为“我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与其标准一致,不如各有所好”,主要理由是什么?他的例证有说服力吗?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五、对歌手们的表现这同一文化现象,两位作者的观点悬殊,你对此有何看法?由此联想到阅读和阅读教学,你有什么高见?
[设计者说明]
一、选文目的
对电视大奖赛青年歌手的表现,两位作者所持观点几乎是截然相反,而且各有理由,都能自圆其说。说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不同的结论是正常现象。只要持论有据,就不必人云亦云。同样,中国足球队打入了世界杯,但一球未进,无功而返,人们褒贬不一,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标准一致,不如各有所好”,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给我们的教育以启示。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解读,也应尊重学生不同的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
二、设题原则
1.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2.比较阅读,了解作者思考和立论的角度。
3.领悟规律,更新观念,阅读可以各有所好,不必强求标准一致。
三、解题思路
(一)不少人回答扁鹊是一种鸟,犯了常识性错误,李中国认为考出了文化名城文化底蕴的浅薄,值得反思。
(二)李中国认为电视大奖赛掀开了文化荒漠的一角,暴露出了国民素质不高的问题。他感到焦急和隐忧。他主张别把别人的文化底子当成笑话多加指责,需赶紧各自补课,尽快修复民族文化的断层。这种态度有益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值得肯定的。
(三)顾土则从考题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首先需要检验一下考题是否合格,是否有助于应试者的志向和事业。因为他发现许多考题是可知可不知的,出题者故意不让你知道的,连出题者自己也糊里糊涂的。尤其是那些表演型的考试,考题出得离谱,没有鉴赏力,多半是厚古薄今的,一无所用、徒增笑料而已。他反对用这样的考题责难下一代。
(四)顾土主张欣赏文艺作品应各有所好,主要理由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作品与人物,也迫使我们只能各有所好”。他以普鲁斯特与乔伊斯为例,二人都是“大师”级的文艺家,但相互不屑一顾。这个例证很能说明只能“各有所好”的观点。读者可以赞成顾土的观点,也可以不赞成,理由自己申述。
(五)对同一文化现象,两位作者观点各异,是正常现象。由此联想到,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也应该尊重个人的阅读体验,珍视各自的独特感悟,而不必强求答案惟一、观点一致。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读者有其他看法,尽可自由发表。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