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湖南调江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心中“恋君”与“怨君”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一方面,始终难以放下抗金宏愿,对“君王”心怀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对官场生厌,对投降派生恨,对君王生“怨”。因而辛弃疾在江西任上便已有退意,于是在带湖建新居,以待日后身退官场作闲居之所。“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对自己的处境的预见性还是较强的。就在这年冬天,辛弃疾遭谏官王蔺的的弹劾而被削职,便回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四辛弃疾闲居带湖之后,其抗金理想基本上就彻底无望了,对“君王”的判断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由“怨”而转“恨”:“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满江红·暮春》),“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尘陆。/休感叹,浇灵录。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满江红》)。闲
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与“怨君”情结——辛弃疾对儒家“忠君”思想的矛盾判断作者:杨锦辉,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湖南调江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心中“恋君”与“怨君”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一方面,始终难以放下抗金宏愿,对“君王”心怀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对官场生厌,对投降派生恨,对君王生“怨”。因而辛弃疾在江西任上便已有退意,于是在带湖建新居,以待日后身退官场作闲居之所。“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对自己的处境的预见性还是较强的。就在这年冬天,辛弃疾遭谏官王蔺的的弹劾而被削职,便回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四
辛弃疾闲居带湖之后,其抗金理想基本上就彻底无望了,对“君王”的判断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由“怨”而转“恨”:
“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满江红·暮春》),“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尘陆。/休感叹,浇灵录。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满江红》)。
闲居期间,辛弃疾与其他抗金志士如陈同父等人仍有交往,每每议及时政,总不免激起心中久积的雄心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使得辛弃疾最终认识到南宋朝廷基本上是气数已尽,“君王”已是穷途末路、“落日残阳”,免不了时时勾起他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抗金夙愿:
“更天涯,芳草最关情,烘残日”(《满江红·暮春》)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但最终感叹抗金力量势单力薄,“两三雁,也萧瑟”(《贺新郎》),终究难成大事,同时更痛恨当朝者“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武媚宫中,韦娘局上,休把兴亡记。布衣百万,看君一笑沉醉。”(《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矛头直指醉生梦死乐不思蜀的“君王”。
五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的一生,抗金的斗志始终在他的心中久久萦荡。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是南渡偏安后无所作为的南宋朝廷。在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笼罩下,这位抗金的斗士自然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无门报国了。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寂寞了,英雄绝望了,终将满腔的愤怒化作匕首、投枪,投向屈膝投降、丧权辱国的统治集团。辛弃疾由“恋君”到“怨君”,终至于在忧愤中含“怨”而逝,走完了他生不逢时的充满悲剧的人生之旅。历代帝王的卑躬屈膝与抗金英雄的豪情壮志形成巨大的反差,辛弃疾用他充满爱国豪情的文人悲歌记录了他的悲剧人生,留给后人的是深切的痛惜与沉重的感叹。
因而,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也好,“怨君”也好,都不是因个人前途、利益而生,“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其一》)其中包含着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他的“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哀怨”,而是“怨愤”,甚至是强烈的“愤恨”,对“君王”开始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在中国文人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一种思想的萌动。尽管辛弃疾的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但是凭着一腔的爱国热情,他的这种潜意识的萌动,也是必然的,是不容忽视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因而没能进一步生发出来,这也是他所处的时代使然。
主要参考书目:
1、《辛弃疾词全集校注》 刘坎龙编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 洪柏昭选注 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史纲》 张传玺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4、《中国古代史纲》 翦伯赞主编 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二版
5、《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 邱紫华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通联: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432100)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