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 正文

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53

概要:祥林嫂自在鲁家出现,既为一个带孝的年青寡妇,她对生活无别的要求,只求“现世”能允许她恪守 “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祝福”时有资格端端福礼而已。所以她第一次到鲁家做佣工时,从不计较繁重的劳动,也不计较“食物”的好坏,并且脸上也渐渐地有了“笑影”,而这笑影正是她做了封建贞操观念的牺牲品不自觉的麻木表现,正是其盲目崇拜封建神权而不悟的反映,正是其做了奴隶而不醒的流露。假如此种生活不受破坏,她也会老老实实地守寡,终其一生。祥林嫂的“希望”过分吗?可偏偏如祥林嫂这样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忠实地依旧礼规范安分守节,希望以自己的双手维持起码的生活的人,却遭更大的不幸。她抱着自己的“希望”挣扎一生,要挣一个为封建礼教殉葬,为封建神权尽礼,为封建制度做奴隶的“人”的资格,却始终也没挣到,以致连做人的生存条件也被完全剥夺,这在当时人人讲“礼”的社会里,又有何说理的去处?综上所述,可见《祝福》中各色人等皆表现得讲“礼”而不讲“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民族病态心理的一种反应。而这种病态心理在现今的国民身上,是否仍有表现呢?在学《祝福》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对此作以思考和比较。同时鲁迅先生

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祥林嫂自在鲁家出现,既为一个带孝的年青寡妇,她对生活无别的要求,只求“现世”能允许她恪守 “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祝福”时有资格端端福礼而已。所以她第一次到鲁家做佣工时,从不计较繁重的劳动,也不计较“食物”的好坏,并且脸上也渐渐地有了“笑影”,而这笑影正是她做了封建贞操观念的牺牲品不自觉的麻木表现,正是其盲目崇拜封建神权而不悟的反映,正是其做了奴隶而不醒的流露。假如此种生活不受破坏,她也会老老实实地守寡,终其一生。祥林嫂的“希望”过分吗?可偏偏如祥林嫂这样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
忠实地依旧礼规范安分守节,希望以自己的双手维持起码的生活的人,却遭更大的不幸。她抱着自己的“希望”挣扎一生,要挣一个为封建礼教殉葬,为封建神权尽礼,为封建制度做奴隶的“人”的资格,却始终也没挣到,以致连做人的生存条件也被完全剥夺,这在当时人人讲“礼”的社会里,又有何说理的去处?
综上所述,可见《祝福》中各色人等皆表现得讲“礼”而不讲“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民族病态心理的一种反应。而这种病态心理在现今的国民身上,是否仍有表现呢?在学《祝福》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对此作以思考和比较。
同时鲁迅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由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病态之另一种,在《祝福》中又何尝未得体现呢?《祝福》中的所有人都做了封建思想的奴隶。
 设想鲁镇上的人们个个何以由一个个初生的婴儿变成了祥林嫂生活时代的各色人等,一个个扮演着如今看来种种并不光彩的形象呢?这个问题引人沉思。人类的历史一代代延续下来,与之同时沿袭的还有许多前人遗留的思想和文化。我们如何去看待此思想和文化呢?  
鲁讯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就此问题的答案做了正确的昭示。可再反思国人,纵览历史,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作为人,自出生之日起,既面临着一个如何去生存的问题,可如何去生存呢?追求幸福是人之本能之一,而如何探求到自己的幸福之源泉呢?人皆应潜入人性之最深处去思考在这一问题。可鲁镇上的人们会思索吗?他们在因袭的世界里耳濡目染之后,自身却无法生出任何免疫力。以致顺从地被染上了封建意识的各种色彩,由表入里,而又完全渗透,以至深入骨髓,这些厚重的色彩掩去了他们灵魂的自由,取代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他们成了前人思想奴役下的一具具空壳,成了一个个,既没有判断是非因果能力,没有同情心爱心,又不讲理,只知道用被糊里糊涂地渗透浑身的封建礼教的因子去糊里糊涂地测试周围的人是否也合乎此“礼”之规范的怪物。测试的结果如若与其规范不合的话,他们就会施以幸灾乐祸的嘲弄和鄙弃,任何一个随便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对不合规范者施以虐待甚至于漫骂。祥林嫂不就是如此吗?在那个社会中,没有人愿意或者是清醒的。大家如生活在一个黑屋子里,封建思想如枷锁一样已固定在了每个人的身上,圈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只知因袭封建老前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不在接受之前去思索为什么,也从不去审视自己之为人,其心灵本性之所需。如鲁四老爷,如鲁镇上的人们,又如祥林嫂,他们无一人是清醒的,全都稀里糊涂地束手就擒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之下,自愿做封建思想的奴隶。全都自愿呆到一个泯没了人性的黑屋里去,这个黑屋子的外壳由前人的思想,文化的积淀铸成,任何人性之光亮皆被消磨殆尽,黑屋子中的人全被异化。而这种非人的异化居然是人自愿接受并遵奉的。如祥林嫂作为一个女人,应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一个女人若幸福,首先应满足这样一些基本的需求:生存,被尊重,爱的归属,心理平衡的需求等。而祥林嫂自年青守寡时起,就自愿放弃了获得被爱的需求,只求在生存需求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从一而终”,这不就正是自愿充当宋明理学规定下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奴隶吗?后被逼改嫁也经了一番大反抗,反抗的目的不也正是要捍卫自己做理学思想奴隶的资格吗?鲁四老爷和鲁镇上的男男女女,又有谁不是在自己成了封建思想奴役下的怪物之后,又对不合“礼”之规范的所谓败坏风俗的祥林嫂作以不讲道理的鄙弃从而施以精神上的虐待的呢?这真是时代的人的悲剧。
面对此种悲哀,我们固然可以指责封建思想之害人,可每个国民又该为自己的行为负多少责任呢?“羊群走路靠头羊。”但人不是羊,那些宣扬把人看作是羊的人固然是人们的公敌,可那些把自己看作是羊的人的人生又是多么的可悲。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于甘愿做奴隶的劣根性,人人愿作“头羊”的随从者,又岂非祥林嫂的时代的人所固有的特点?在现时代,又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呢?我们可引导学生作现实的比较。在生活中,当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时,当面对某些领域所谓的权威时,又有多少人不会稀里糊涂地视它们为“头羊”呢?许多人都甘愿为其奴役,从不愿静下心来冷静地问问自己的心灵,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别人到底在干什么,跟随别人会把自己领到何处去,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以为这也姑且可视为与鲁镇上的人们一致的国民性悲哀之所在。
> 我们要把这些悲哀之存在,在学《祝福》这一课时提醒给学生,让他们在为祥林嫂之悲惨命运洒下几滴同情之泪的同时,在诅咒害人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同时,在为鲁镇上的人们加入了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行列而感到悲愤的同时,更应该认清楚鲁讯先生深蕴于此小说之中的寄寓,即对民族心理性格方面的种种病态的披露。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常常会穿透中国人的种种表象,看透中国人人格的深刻,常常会抒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如《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人格的阴魂穿越了时空又能在无数的中国人的灵魂中找到其存活的空间。而《祝福》一文似也写出了祥林嫂时代国民性之可悲处,但那种国民性之可悲的阴魂,是否也会穿越时空而存活于现时的中国人的灵魂之中呢?这应该引导学生作以深刻地思考。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认识层面上接受一次自我人格的反省和洗礼,并领悟在自己的人生之途中,当面对前人的思想和权威时,应如何去判断,去选择,去更好地生存。
爱因斯坦曾这样认识教育:受教育的意义就是当你学了一定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谈忘之后所剩下的那点东西。其实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在于内化为智慧。而智慧的运作,只有在生命中才有可能产生,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我们在提倡语文人文性回归的今日,也应以此作为语文教育之准则。或许我们只有深刻挖掘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性,并让其转化为润泽学生现实生命的甘霖,才能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学生不断获得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大师们深邃的思想内涵,更能赋予他们以丰富的语文营养,从而收到润泽他们生命的教育之效呢?
上述是我在新的语文教育改革的关口,由《祝福》文本意义的再解读所引发出来的一点思考。姑望方家指正。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让语文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