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常见虚词辨析» 正文

常见虚词辨析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334

概要: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就不会用错了。例(34)句中有“多么”,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例(35)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只有”和“只要”“只有”和“只要”都表示条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同时有别的条件,但是不否认别的条件也能有同样的后果。“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如:(36)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37)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关于“既然”“既然”是推论之词。(38)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这句不对。(39)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这个任务”,后面可以不变。疑问句不用“或”疑问句中表示交替的关系不用“或”,用“还是”。如:(40)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下面这句不该用“或”。(41)我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

常见虚词辨析,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就不会用错了。例(34)句中有“多么”,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例(35)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

“只有”和“只要”

“只有”和“只要”都表示条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同时有别的条件,但是不否认别的条件也能有同样的后果。“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如:

(36)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

(37)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

关于“既然”

“既然”是推论之词。

(38)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

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这句不对。

(39)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

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这个任务”,后面可以不变。

疑问句不用“或”

疑问句中表示交替的关系不用“或”,用“还是”。如:

(40)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

下面这句不该用“或”。

(41)我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

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只能用“还是”。

“除……外”

“除……外”的正确用法可用下面这两句来代表:

(42)除了音乐,他哪门功课都很好。

(43)除存有许多面粉和小麦外,还拥有存款九万多元。

“除……外”口语里多半说“除了”。例(42)的“音乐”本来在“功课”的范围以内,现在把它除外了。例(43)的“面粉和小麦”和“存款”是互不相属但是可以列举的两个项目。下面句子里的“除……外”有问题。

(44)黄花菜单独做菜,除了发甜发腻外,是没有什么好吃的。

(45)他们除了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讲究。

例(44)的“发甜发腻”不在“好吃”的范围以内,因此不能从那里面“除外”。应该说“只是发甜发腻,没有什么好吃的。”例(45)是相互补充的两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并不十分讲究”。

“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如:

(46)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必须互相排斥,实行正确的政策就不能同时实行错误的政策,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果、目的的重复表示

把表示原因、结果、目的的词语配合起来使用,用得好可以把这些关系交代得更清楚,用得不好就不免重复和累赘。如:

(47)水泥工厂的生产业绩之所以能突飞猛进,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

(48)由于这种错误的看法,就使我走错了路径。

(49)由于以上情况,造成了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50)由于教会学校的这一套思想教育的结果,养成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崇美思想。

例(47)去掉“因为”,例(48)去掉“由于”,例(49)去掉“由于”,例(50)去掉“由于”和“的结果”。

关于“由于”

“由于”后面可以是一个名词。如:

(51)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如:

(52)北京的家庭手工针织业,由于财力薄弱,既不能储备原料,又不能储备产品,多是现做现卖。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偏正短语。如:

(53)装载军火的美国船只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时,由于该港工人的抗议,无法卸货,只得转运他处。

由“由于”带头的短语或分句,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如例(51),或是插在中间,如例(52)和例(53)。

“由于”是表示原因的,用“由于”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因无果”,“由于”变得没着落。如:

(54)到了北京之后,一方面由于各革命学校都已开学,没法进去;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对革命的认识不够,在我的思想上还存在着轻视短期学校、害怕改造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转入北京师范大学。

去掉“由于”和“也由于”。

“由于”位置不当也会出毛病。如:

(55)这个学期由于他学习不努力,致使成绩一团糟。

“由于”应该放在“他”之后。

有人常常把“由于”和“由”混为一谈。如:

(56)这件事情怎么办?由于你决定。

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因为”和“为了”

“因为”一般表示原因,“为了”一般表示目的。下面两句用错了:

(57)我们才来这村的时候,因为更容易了解情况,便决定轮流到各家吃饭。

(58)为了另有任务,我今年寒假不能回家。

例(57)“因为”应该改为“为了”,例(58)“为了”改为“因为”。

“当”的用法

“当”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在口语里,通常只用“……的时候”,如:

(59)我来的时候,他的病还没好。

当它组成的短语不在句子的开头,就加个“在”,如:

(60)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想家。

在句子开头用“在”或“当”目的是提起读者的注意。但要注意“当”的后面一定要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不能像下面这句只用个“当”了事。

(61)当这些人在高谈“安全”、“和平”,他们事实上正在准备发动战争。

假如后面不能用“的时候”,前面也就不能用“当”。如:

(62)当早稻一收割,她就赶忙耙地种小麦。

后面有了“的时候”,前面并不是一定就可以用“当”。如:

(63)当她十六岁的时候,就从乡下到了上海。

这一句的“当”是多余的,实际上“的时候”也是多余的。

“从……中”、“从……上”

“从”单用不大会错,跟“中”或“上”配合的时候却容易用错。如:

(64)从露天崩岩事故中,两个模范共产党员牺牲了。

(65)后来学校又介绍她到北京大学去学习,使她更快的从思想上提高一步。

例(64)应该用“在……中”,例(65)应该用“在……上)。

“在……中”、“在……上”、“在……下”

“在”跟“中”“上”“下”配合的时候,稍不注意便会出错。如:

(66)在我校二十三个教研组中,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67)虽然他也负责剪出不少资料,但在工作态度上还没有端正过来。

(68)在晚上没有电灯的条件下,她也没忘记带领大家学习。

例(66)去掉“在”和“中”,例(67)去掉“在”和“上”,例(68)去掉“在”和“的条件下”。

“对于”和“关于”

“对于”和“关于”很容易出错。现在举例说明。

(69)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70)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历史,对于我们都是相当熟悉的。

(71)数学对于我好像是分外难于了解。

(72)关于以上两门课程,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都是于实际有帮助的。

(73)关于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书籍,我认为以下三本书值得一读。

例(69)应该去掉“对于”。例(70)照字面看,不是人熟悉历史而是历史熟悉人,这当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应该改为:我们对于……的历史都是相当熟悉的。例(71)显然犯了主体客体颠倒的毛病,如果把“对于我”放在“数学”之前,这一句就讲得通了。例(72)去掉“关于”。例(73)不该用“关于”,该用“在……中”。

关于“们”

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下面的例句不合于这个习惯,应该把“们”去掉。

(74)到了北京之后,很快的便由各位专家们把报告写出。

表示集体意义的名词,如“人民”“群众”“观众”“军队”等,本身就表示复数,自然不能再加“们”。

(75)永远想不到学术是公开的,是应该充分的公开给人民们享用的。



作者邮箱: wzjks666@sina.com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鸟瞰式读书法”简介
《常见虚词辨析》相关文章
  1. 常见虚词辨析
  2.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3. 常见虚词辨析
  4. 语文基础知识:常见虚词及用法整理
  5.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常见虚词辨析
  6.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常见虚词辨析
  7.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常见虚词辨析
  8.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常见虚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