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 正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17

概要: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2.赵太爷父子《狂人日记》中有一句话:“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把这句话用在赵太爷父子的头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这就是赵太爷父子。阿Q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因此赵太爷命令地保将他传去,先是满脸溅朱地喝斥,再是跳过去打嘴巴,并且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这喝、打、骂,活画出赵太爷的骄横、霸道。人的姓氏本自祖宗,赵太爷竟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并用“会”“配”这样的字眼,实在是猖狂蛮横到了极点。赵太爷本是个土财主、吝啬鬼,而在阿Q舂米时他又破例准许点灯,这并不说明他的大方慷慨,而是说明他对阿Q的残酷压榨,充分表现他的土财主式的精打细算。赵太爷本身妻妾成群,过着荒yin无耻的生活,“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赵太爷父子
《狂人日记》中有一句话:“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把这句话用在赵太爷父子的头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这就是赵太爷父子。阿Q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因此赵太爷命令地保将他传去,先是满脸溅朱地喝斥,再是跳过去打嘴巴,并且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这喝、打、骂,活画出赵太爷的骄横、霸道。人的姓氏本自祖宗,赵太爷竟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并用“会”“配”这样的字眼,实在是猖狂蛮横到了极点。赵太爷本是个土财主、吝啬鬼,而在阿Q舂米时他又破例准许点灯,这并不说明他的大方慷慨,而是说明他对阿Q的残酷压榨,充分表现他的土财主式的精打细算。赵太爷本身妻妾成群,过着荒yin无耻的生活,“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却标榜自己是礼教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当阿Q向吴妈求爱时,赵秀才就用大竹杠来维护礼教纲常了。他们父子合谋订出五个“条件”,把阿Q剥夺得只剩一条裤子和一件破夹袄,并且造出舆论,断了阿Q的生路。其残酷狠毒,鲜有所闻。阿Q“中兴”回到未庄,他们为了便宜货,竟然打破不点灯的常规,连“深闺”中的秀才娘子都出动了。没有讨到便宜,便又把阿Q逼回了“末路”。他们又是何等的贪婪!当革命的风暴刮到未庄时,他们昔日的威风无影无踪,竟谦卑地称阿Q为“老Q”,又显出兔子似的胆怯和狐狸似的狡猾。而他们一旦了解到革命大势无可阻挡时,便改变手法,投机钻营。赵秀才成了未庄第一个“盘辫家”,相约假洋鬼子到静修庵革命,并且不惜花四块大洋买了一块“银桃子”成为革命党人。小说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封建反动势力混迹革命内部,使革命夭折的历史。
3.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他是钱太爷的儿子。未庄两个“文童”之一。他没有像赵秀才那样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是“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竟然高视阔步,装出了绅士派头:剪掉辫子,穿着西装,拄着文明棍。他的剪辫,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步文化影响的结果。然而他一回到以留辫为正统的中国,因为没有辫子而要误“做大官”的前程时,他就又装上了假辫子。难怪连阿Q也会看不起这种人。假洋鬼子的剪辫再留辫,虽然也许部分反映了他的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但更主要的还是表现了他的投机心理。他在日本混迹半年的时间里,无疑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使他封建思想中混入一些另外的东西,成为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的怪胎。当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和赵秀才革掉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还偷了宣德炉。如果说赵秀才的“革命”是十足的封建势力的投机钻营,那么假洋鬼子的“革命”则是怪胎式的革命,其中有新式的成分,更多的是投机的成分。革命一来,为什么“历来也不相能”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就是因为在革命面前,他们的某些利益一致,所以才出现了妥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历史真实。
革命到了县城,波及到未庄,假洋鬼子成了未庄第一个革命党人。“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的描写极具讽刺意味。他的辫子只是“拆开了”,没有剪掉,还留有余地。他虽不是一个革命党人,却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似乎证明自己的预见;身在城里和未庄,却想到湖北的洪哥,自吹自擂,捏造革命资本。他只能骗骗未庄的乡下人,却逃不过鲁迅的一把刀笔。他可以给赵秀才买“银桃子”拉拢他加入革命党,却用“哭丧棒”把要求革命的阿Q赶出去。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排斥农民的事实昭然若揭。作者对假洋鬼子着墨并不多,但无一闲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的形象。
(二)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鲁迅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被压迫者的地位和他身上具有的勤劳吃苦的劳动人民的优点,以及他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一生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惨死于冤案,这样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他的死令人痛心。但同时他身上确实又存在许多“无价值的”东西,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他的狡猾无赖等等,在小说里显然遭到作者的否定和批判。小说正是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映衬下展开了艺术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感到心酸,使那悲剧性的东西更加令人深思。
这篇作品悲剧和喜剧交织融合有两种表现。一是作品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而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这是作者写作过程中表层的由喜到悲。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打他嘴巴的情节,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喜剧性十足的场面,但骨子里却是悲剧性的,说明阿Q地位之低下无以复加;又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觅食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跳进菜园时可笑的动作和表情,被老尼姑发现时的无赖相,以及被狗追赶后的落魄相,都令人捧腹大笑,但笑的背后却是令人鼻酸的阿Q的可怜。小说中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
2.白描的手法
鲁迅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又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吝惜,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不可将sketch的材料拉长成小说。”这一思想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场面:
……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寥寥数笔,就把赵太爷这样一个土霸王的横蛮霸道的嘴脸活画出来了。又如写假洋鬼子吹嘘革命的那一段:
洋先生……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极经济的一段话,就把一个满口鬼话,胡侃乱吹,捏造革命资本的假洋鬼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时候,作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如“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的“摩着”“呆笑”;假洋鬼子“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的“白”字;“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的“钻”;等等,无不生动传神,表现了作者高超的白描能力。
3.杂文式的笔法
这篇小说的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非常突出的印象。
首先,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作者这样写道:
……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浅谈格律诗的含蓄表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