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五、参考文献链接●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有删节)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种语言变异的现象,人人都有经验,汉朝的哲学家王充把它总结成两句话,叫做“古今言殊,四方谈异”。……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语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代没有的。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语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五、参考文献链接
●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有删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种语言变异的现象,人人都有经验,汉朝的哲学家王充把它总结成两句话,叫做“古今言殊,四方谈异”。……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语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代没有的。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压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压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ó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ē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qíng)。”这还是唐朝的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代的差别就更大了。……又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yǒng)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张中行(文言的历史,《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这样的战国两汉的文言,有大致统一的相当明朗的词汇句法系统,它不同于口语,被后来历代文人视为榜样,我们称之为定了形的文言。
这个词汇句法系统势力很大,口语已经向前走了很远,它却几乎是站在原地指挥一切文人的笔。自然,新时代的新事物对它,尤其是词汇部分,会有影响;但它的态度是,只要原有的家当勉强能够应付,就尽力排斥新的。例如称丈夫的父母早已是公婆,用文言表示还要写舅姑;地名通用南京,用文言表示还要写金陵。句法也是这样,没听说过,要写未之前闻;就听老婆的,要写惟妇言是用。两汉以后,文言历史的主流就是这样顺着老路亦步亦趋。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声喊叫跟着走的,如唐宋八大家和明朝前后七子等古文家,都是“文必秦汉”。一类是默默跟着走的,这几乎包括古文家以外一切能写的人,上至梁武帝、唐太宗,下至蒲松龄、沈复,早到曹植、嵇康,晚到王国维、章太炎,以及写白话出名的,如吴敬梓、曹雪芹等,只要用文言,也是文必秦汉。这种死抱着旧系统不放的写法(就是用文言写)使文言成为一种超时空的表情达意工具。就口语说,假定古代也有录音设备,我们还能听到孔子训斥宰予的话,卓文君卖酒时的话,杜甫应酬羌村父老的话,朱熹讲学的话,等等,我们一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文言就大不同,而是清代汉学家所写,格局同于孟、荀、史、汉;南蛮舌的康有为写万言书,足不出京的光绪皇帝却看得懂。有人说这是文言的优越性。是也罢,不是也罢,反正文言就是这样的怪事物,文字本来是有声语言的附庸,文言却造了反,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王力文集(第十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我们常有这种想法,感到古人的词汇很贫乏,不够用,不像我们现在那样的丰富。应该说现代汉语的词汇比过去丰富,但不能说古代汉语的词汇很贫乏。我们应该注意古人的许多概念分得很细,可是由于我们不了解,把它混同起来了而感到贫乏,其实在某些地方,比我们现代分得还细。例如,古人说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正色。此外,还有别的颜色,如青黄加起来成为绿色,白色加青色成为碧色,赤色加白色成为红色,黑色加赤色成为紫色。从颜色来看,分得很清,不简单。再以红色来讲,红有粉红、大红,古人却只有红色,是不是因为没有粉红而觉得贫乏了呢?其实不然,古代大红叫赤或叫朱,粉红才叫红。《论语》中孔子说“红紫不可为亵服。”因为红紫不是正色,赤才是正色。“红旗”是用现代汉语说的;日本《赤旗报》的“赤旗”两字,倒用的是我们古代汉语。但是,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红在古时作粉红讲,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讲。如白居易的词中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红”就是大红,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青草的“青”,青天的“青”,就是蓝色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能说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不过它是以“青”字来表示罢了。古时的“蓝”,不当蓝色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它的意思是说:青色从染料中出来,而它的颜色却胜过染料本身。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色,这就乱了。刚才讲过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蓝”,也不是青色,是说水色绿得好像染料一样,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否则不像话了。由此可见,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由于我们不注意,了解得不够,所以觉得古人的词很多,可是用起来意思却是一样而显得贫乏了。其实我们真正深入地去进行研究时,就会发现古人的概念是分得很细的,有些比我们现在还细。
追忆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