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586

概要: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从而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学习重点是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的类型,并且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今日导读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了解造成语句歧义的原因,学会如何消解句子的歧义。一、课堂活动步骤(1)读标题,找歧义。教师先用板书、幻灯片或投影仪等形式把标题展示出来,可以另外再找一些新闻标题,把课堂活动中原有的有歧义的标题和找到的新闻标题混在一起,让学生们找出其中有歧义的句子。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判断出句子是否有歧义。(2)辨原因,析歧义。辨析歧义是课堂活动的一个要点。“词语多义”和“结构多样”是歧义语句产生的两个常见原因。其他产生歧义的原因,可参看本节“工具箱”的内容。(3)施妙手,解歧义。消解语句歧义是课堂活动的另一个知识要点。可以采取归纳的方法,先让学生对如何消解语句歧义进行讨论,再进行归纳,然后讨论“修改法”和“补充法”;也可先告诉学生分化语句歧义的两种主要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消除语句歧义。二、相关知识补充(1)病句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从而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学习重点是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的类型,并且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今日导读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了解造成语句歧义的原因,学会如何消解句子的歧义。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读标题,找歧义。教师先用板书、幻灯片或投影仪等形式把标题展示出来,可以另外再找一些新闻标题,把课堂活动中原有的有歧义的标题和找到的新闻标题混在一起,让学生们找出其中有歧义的句子。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判断出句子是否有歧义。
(2)辨原因,析歧义。辨析歧义是课堂活动的一个要点。“词语多义”和“结构多样”是歧义语句产生的两个常见原因。其他产生歧义的原因,可参看本节“工具箱”的内容。
(3)施妙手,解歧义。消解语句歧义是课堂活动的另一个知识要点。可以采取归纳的方法,先让学生对如何消解语句歧义进行讨论,再进行归纳,然后讨论“修改法”和“补充法”;也可先告诉学生分化语句歧义的两种主要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消除语句歧义。
二、相关知识补充
(1)病句和歧义。歧义也是一种有“病”的句子,但和我们上一节讲的病句有所不同。上节讲的病句是不符合语法规则和表达规范的错误的句子,而歧义的句子在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都是合格的,只是比句子应该表达的意义多了一个意义。
(2)歧义的消除。新闻标题如果有歧义,就违反了新闻标题“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客观准确”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力避免。但各种有歧义的句子,除了直接加以修改以外,在有上下文和对话等语境的条件下,其中的歧义也是可以消除的。
2.2 补充课堂活动
●“差一点儿”差很多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汉语中不太容易分化的歧义格式,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同形异义”的特殊现象。
(1)猜猜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几组句子,指出左侧的句子中哪些句子与其右侧相应的否定句意义相同或不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①差一点儿打破了差一点儿没打破
②差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
③差一点儿打败了差一点儿没打败
④差一点儿淹死了差一点儿没淹死
⑤差一点儿及格了差一点儿没及格
⑥差一点儿中奖了差一点儿没中奖
⑦差一点儿考上了差一点儿没考上
⑧差一点儿下雨了差一点儿没下雨
⑨差一点儿射中了差一点儿没射中
⑩差一点儿结婚了差一点儿没结婚
(2)句子的形式和意义的两种基本对立
汉语中“差一点儿(怎么样)”或“差一点儿没(怎么样)”是一种常用的句式,但是表示的意思却并不都一样。上面的句子可以先分成两组,也就是有两种基本的对立情况。
第一组是①、②、③、④这四句。以①为例,“差一点儿打破了”和“差一点儿没打破”意思相同,都是说“没打破”。在形式上前一句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词),后一句是否定的(有否定词),但意思都是否定的。其他三句也是这样。
②差一点儿摔倒了(没摔倒)=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
③差一点儿打败了(没打败)=差一点儿没打败(没打败)
④差一点儿淹死了(没淹死)=差一点儿没淹死(没淹死)
第二组是⑤、⑥、⑦这三句。以⑤为例,“差一点儿及格了”和“差一点儿没及格”意思就不相同,前者是说没及格,后者是说及格了。在形式上也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但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其他两句也是这样。
⑥差一点儿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儿没中奖(中奖了)
⑦差一点儿考上了(没考上)≠差一点儿没考上(考上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说上面第一组和第二组这种“差一点儿怎么样”和“差一点儿没怎么样”的句子时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呢?这就涉及到人们的某种心理认知:像第一组中的“打破、摔倒、打败、淹死”,就一般情形说都是说话的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而像第二组中的“及格、中奖、考上”,就一般情形说都是说话的人企望发生的事情。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的意思就一样;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的意思就不同。两种说法中肯定格式的意思都是否定的;而否定格式是什么意思光从形式上就看不出来了,这时必须考虑人们对这件事情企望的态度。所以可以说,“差一点儿没……”这种格式是有歧义的,这种歧义是由特殊的句式带来的。
(3)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还有一种情况是第三组⑧、⑨、⑩这三句。这三句中“差一点儿没……”这种格式,即使后面补出了具体的事件,也仍然是有歧义的。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中,企望还是不企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件事情往往因为具体条件和环境不同,有时希望它实现,有时不希望它实现。比如久旱不雨,就盼望着下雨;可是雨下得太多了,又希望适可而止。所以“差一点儿下雨了”和“差一点儿没下雨”,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则是两个意思。此外企望不企望也往往因人而异。比如甲乙两方赛足球,射球入甲方球门是乙方球迷所企望的,站在甲方球迷的立场上,却不希望它实现。因此甲方说“差一点儿射中了”、“差一点儿没射中”意思相同,都是说没射中;同样两句话由乙方来说,则意思不同。另外现实生活中还可能有些事情说不清楚是企望的还是不企望的。比如“结婚”这样的事,不同的人对结婚的想法不同,而且结婚至少也要涉及到结婚的双方,其中就很可能有人是期盼已久,有人是被逼无奈,也不排除有人持无所谓态度,那么说“差一点儿结婚了”和“差一点儿没结婚”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既可能因事而异,也可能因人而异了。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歧义语句的类型。参考答案:第1句是语法结构歧义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一位蛰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之子”可以理解为“一位蛰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之子”,也可以理解为“一位蛰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之子”。第2句是语义结构歧义中代词指向不明。“他”既可以指“经理赵春华”,也可以指“副经理”。第3句是语法结构歧义中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禁止”和“取缔”之间既可能是并列关系(禁止和取缔),也可能是动宾关系(禁止做某事)。第4句是词汇歧义。“看不上”可能是“瞧不起”的意思,也可能是“看不到”的意思。第5句是语法结构歧义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3月20日前去教务处报名”既可能是“3月20日前/去”,也可能是“3月20日/前去”。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移行也会造成语句歧义。参考答案:移行有断句的作用,这句话的本意是“清华西路断道施工,车辆绕行”,由于移行不当,加上这句话没有标点符号,就变成了“施工车辆绕行”。如果把“车辆绕行”单作一行(即使前一句句末没有标点符号),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了。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用“修改法”和“补写法”分化歧义语句。参考答案:(1)用“修改法”分化歧义:第1句:我们要进口的彩电。/我们要(从国外)进口一些彩电。第2句:我想起什么来了。/我想起床了。第3句:学生和家长都来了。/学生的家长都来了。第4句:连汤都已经凉了。/所有的汤都凉了。第5句:还有没买票的(人)?/还有没有要买票的(人)?第6句:连校长都不认识他。/连校长他都不认识。第7句:我看见李校长坐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了。/我坐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时看见李校长了。(2)用“补写法”分化歧义:第1句:我们要进口彩电,不要国产彩电。/我们要进口彩电,不进口冰箱。第2句:我想起来了,他昨天和我说过这件事。/我想起来了,已经睡了9个小时了。第3句:学生家长都来了,但是学生和家长要分开坐。/学生家长都来了,有的还特地向单位请了假。第4句:汤都凉了,别说菜了。/汤都凉了,要不要热一热?第5句:还有没有买票的?不可能吧,我们都有票啊。/还有没有买票的?没有的话就开车了。第6句:连校长都不认识,估计不会再有人认识我了。/连校长都不认识,更别说认识校长太太了。第7句:我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看见李校长了,当时我正站在他身边看书。/我在图书馆靠门的座位上看见李校长了,他刚从我身边走过去。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看下面的故事,想一想钱秀才如何巧妙地利用了词语的歧义。
宋朝年间,有一个黑心的赵员外想要霸占钱秀才的一山树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钱秀才被迫以低价卖掉了这座山,但是却与赵员外约定门前的几棵柿子树不卖。写文约时,赵员外目不识丁,所以拉来了一个读书人起草。这个读书人对赵员外平时鱼肉乡里的行为很看不惯,对钱秀才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在写文约时把“柿”写成了“是”,即“是树不卖”。由于“是”与“柿”同音,赵员外没有听出什么不对劲,就很高兴地画了押。第二天赵员外派人来砍树,钱秀才拿出文书据理力争,凡是树都不卖。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县衙。赵员外声称钱秀才答应“柿树不卖”,所以除了柿树,其他的树都可以砍;钱秀才申辩说“是树不卖”,所以赵员外不能砍自己山上所有的树。县令一看文约,当堂宣判,文约写明“是树不卖”,而赵员外毁约砍树,重重责打四十大板。钱秀才终于保住了自己的树林。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