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范文写作各类材料工作体会教育科研案例(13篇)» 正文

教育科研案例(13篇)

[10-16 17:44:39]   来源:http://www.51jxk.com  工作体会   阅读:8663

概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设计开始。这是这个课题给我们的启发。教师教育科研案例(9)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 产生建立“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的想法,可以用上“很久很久以前”这个词语。不过也不会很久,显然是在课程改革提出探究性课程之后,或许称得上“跟风”课题,即“现在提倡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的风气。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应该是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探究性活动作文的资料,主要是来自对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介绍。国外的探究性作文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日本的一个小学生,有一天突然对橡皮产生了兴趣,他在想,橡皮怎么就能把字迹擦掉的了?围绕这个问题,他进行了多种试验,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到生产橡皮的厂里去调查、参观、采访、询问,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叫《橡皮的研究》。美国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布置的题目是《十七世纪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感兴趣,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向家长了解、到图书馆查询等,然后写出文章。在美国诸拜利小学一位小学老师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作《早期的新英格兰(美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时,先让学生对几百年前美国人的生活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教育科研案例(13篇),标签:工作作风心得体会,工作会议心得体会,http://www.51jxk.com

  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设计开始。这是这个课题给我们的启发。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9)

  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

  产生建立“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的想法,可以用上“很久很久以前”这个词语。不过也不会很久,显然是在课程改革提出探究性课程之后,或许称得上“跟风”课题,即“现在提倡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的风气。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应该是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探究性活动作文的资料,主要是来自对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介绍。

  国外的探究性作文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日本的一个小学生,有一天突然对橡皮产生了兴趣,他在想,橡皮怎么就能把字迹擦掉的了?围绕这个问题,他进行了多种试验,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到生产橡皮的厂里去调查、参观、采访、询问,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叫《橡皮的研究》。美国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布置的题目是《十七世纪的美国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感兴趣,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向家长了解、到图书馆查询等,然后写出文章。在美国诸拜利小学一位小学老师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作《早期的新英格兰(美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时,先让学生对几百年前美国人的生活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例如“那时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他们吃什么,有几种饮料?”“他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等。然后给学生提供一张书目:百科全书、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书籍和杂志、图片、地图等。同时,老师跟公共图书馆联系,请他们向学生介绍资料和出借书刊杂志;又跟学生家长联系,请父母给子女讲点美国的历史风情。这样做,不仅要求学生做搜集资料、阅读材料的工作,而且也调动和发挥了社会、家长的作用,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也介绍了自己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美国撰写研究报告《蓝鲸》的经过。

  198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长贝内特发表了关于改革初等教育的长篇报告,其中特别指出:“写作应该是每门课程都应注意的事,而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事。”他认为,一旦儿童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就应当尽早地让他们学习如何组织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升到高年级时,应要他们写关于自然科学作业的文章,历史人物小传,甚至要求他们写自己是怎样解数学题的,用完整的句子将解题步骤写出来。《个别化语言艺术方案》中的建议更具体,他们认为,学生们在社会学课堂上可以写校园见闻和对道德及政治问题的评论;学音乐的学生可写民歌、民谣、曲谱;科普课上学生们可以写科幻体作文,去预言未来或作科技发展的新闻报导;数学课上学生们可编造新问题和记录他们所学过的东西,他们的疑问和观察与分析;艺术课上学生们可为幻灯片写解说词,或编写各种指南;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叫学生写日记或学习日志,让学生通过日记或日志去记录他们所读、所学的反应,记录他们的课堂提问与教师的解答。这些做法也都表现出写作作为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工具,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跨课程写作也能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得这项重要技能的同时,扩大他们自己的知识范围。

  纷至沓来的作文教学改革的信息,不仅冲击了我国的作文教学课堂,更冲击了我们长期以来所固有的传统作文教学的观念。它再一次给我们提出:作文是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就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把作文教学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片面强调如何得到高分,而对学生如何运用作文来帮助自己学习、思考,促进自己的发展,把写作能力作为社会实践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却不够重视。作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把作文教学作为培养作家、诗人的教育,片面强调作文的文学化倾向。其实,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离不开写作,并且尽可能的使文字表达得准确、鲜明、简洁、生动。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人需要进行文学创作,更不是说人人要成为作家或诗人。

  作文,从本质上说,是交流思想、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写作能力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学习、工作、思考之必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成员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表现。

  学生作文是学习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闻、情感、建议等。但是说来奇怪,我们的学生居然没有需要表达的思想、见闻、情感、建议等内容,而且,他们没有表达这些内容的愿望和热情。因此,没有材料和缺乏兴趣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两大难点。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也就产生不了作文,那么所谓的语言加工、写作技巧等,在缺乏具体的文本载体的情况下,不过是空洞的说教,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看到了,说起作文方法,能够说得头头是道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作文却是另外一种面貌。就是说离开作文实践的作文指导是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打个粗俗的比方,厨师练习刀工,至少他需要有棵菜,这就是他的习武之地。同样,没有语言加工的对象,谈如何进行语言加工,不是空谈吗?

  探究性活动作文应该说很好的缓解了作文教学的这两大难题。因为学生对探究性活动的兴趣是浓厚的,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性活动,这就为他们的作文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说是凭借课程改革的东风,主要是因为在各科学习中都有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固然可以独立的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但是还可以借助各学科的探究性活动,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资源,对于探究性活动本身来说,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作文反映了探究性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学生自己的成长,也巩固了探究性活动的成果。

  我区一位老师在他的学校里,招募“探究性活动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志愿者,建立了课题组,共同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探究性活动作文不是能够解决作文教学中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选材的能力等,探究性活动作文所起的作用就比较有限。这需要从作文教学的多种途径来考虑。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10)

  教案检查引出的课题

  好多年以前,在外区一所学校听课休息时,我走出听课的礼堂(听课规模较大,所以在礼堂上课),我区的一位教师也出来了。他想和我谈谈他的课题研究的想法。这位老师在教导处工作。他说,每学期的教师教案检查是最无聊的。教师交上来的教案,从纵向看,去年(甚至前几年)的教案和今年差不多;从横向看,这位老师和那位老师的教案也差不多。如果说,学生作文的千人一面令人生厌,那么教师教案的千人一面可谓登峰造极。我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值得研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其一,现成教案,得来全不费功夫。现在由教育部门统一发下来的教参教案是许多教师教案的共同版本,书店里什么《优秀教案选》、《特级教师教案选》、《×年级教案》等铺天盖地,网上教案更是俯拾皆是。其二,一些教师的职业惰性,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呢?也省得我动脑筋,而且我千辛万苦写出来,也不见得比人家的好。其三,一些学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采用“一人主备,共同加工,统一教案”的方式。说到这里,想起看到的一个材料,一个代表团去某校听课,一个年级六个平行班,上的课居然一模一样,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种模式的集体备课。早知如此,只要听一个班的课就够了,“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者是也。其四,在新教师上课和新教材实验中,有人主张用一些现成教案,其理由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新教材备课量大,因此用的上一个新名词叫“成果共享”。

  那么这种现象正常不正常?这可能涉及到对教案的认识。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资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构思的文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按照教案一字不易的实施,但是它是一堂课的规划蓝图。没有教案,课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能个别老教师除外)。教案也为教师在课前进行琢磨推敲、交流研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文本,以获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可能。

  教案应当是凝聚了教师的以往经验和创造才华的结晶。一篇好的教案必定是在充分的备课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然要经历备课的阶段,要了解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要了解教学内容及其特点,要钻研教材,要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有关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等等,然后综合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规划。教案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的组织、整合、设计,是综合课堂教学的各种元素使之更有条理、更系统化,是整个备课阶段的最后成果的体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工作体会工作作风心得体会,工作会议心得体会各类材料 - 工作体会
上一篇:教育科研案例·批评中的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