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初五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正文

[初五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277

概要: 文/贾玲 教学导引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针对一些问题、现象、事件发表议论,提出主张,而要使别人相信自己提出的主张、看法是正确的,就需要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2.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均是议论文,其内容均与求知、质疑、创新有关,适合初三学生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针对怎样做学问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发问的精神》是启凡先生专门为中学生而写的,意图是提倡发问,主要是通过正反对比及举例来论证;《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作,其论述的范围广泛,思路清晰,给人以启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不仅仅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要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对学生都具有启发性。3.本单元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

[初五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文/贾 玲
 
  教学导引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针对一些问题、现象、事件发表议论,提出主张,而要使别人相信自己提出的主张、看法是正确的,就需要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2.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均是议论文,其内容均与求知、质疑、创新有关,适合初三学生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针对怎样做学问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发问的精神》是启凡先生专门为中学生而写的,意图是提倡发问,主要是通过正反对比及举例来论证;《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作,其论述的范围广泛,思路清晰,给人以启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不仅仅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要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对学生都具有启发性。
 3.本单元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议论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4.本单元的写作内容是“学会写提纲”。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理清思路和结构,提炼观点。建议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效果会比较好;口语交际的内容可采用演讲会形式并配合议论文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也可由学生自行组织并参照媒体上流行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
 Ⅰ 阅读
  怀疑与学问
 [教法]A质疑法。本文主要是议论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课文开头的特点、论题、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论证的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B找中心论点,明确论证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找出并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各个分论点,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名子,然后学习小组研讨、确定。
  [学法]1.讨论法。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研讨。
  2.制作名言卡。本文引用了程颐、张载等学者的治学名言,可让同学们摘抄下来,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的名言警句,制成知识卡片,积累、拓展。
  [导入]可用高尔基名言“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导入,也可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导入。
  例如: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从小读书时就善于提出疑问,在以后的治学中,他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一生为祖国的历史学研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怀疑与学问》一文,看什么是我们提倡的怀疑精神,它与做学问又有怎样的关系。
[突破]什么叫“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做学问是否需要“怀疑一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思索这些问题,以便真正弄清“怀疑精神”的内涵,从而理解作者的观点。
  [实践]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探究]以下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
 1.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2.课文反复论证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哪些地方从道理上分析说明?哪些地方用具体事例证明?
 3.第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本文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拓展]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数学家祖冲之,决不“虚推古人”,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余广泛收集中外名人在“怀疑与学问”方面的有关资料,办一个资料展,拓展眼界,提倡怀疑精神,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发问的精神
  [教法]A.分析、归纳法。本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发问精神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理解课文,试着自己做点简单的分析、归纳,然后再补充、更正。
 B对比阅读法。本文是覃必陶先生专门为中学生而写的,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的开端。现在的中学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中学生习作《由提问想起的》说理自然、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较有说服力,可将两文比较阅读。(下附)
  [学法]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2.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导入]可用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导入。
  例如: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话吗?它的意思是学习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对不懂的内容要勇于发问,这才是求知明理的途径。启凡先生为了鼓励中学生“发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很有针对性的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
 [突破]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强调了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帮助人们解除了对于发问的一些片面想法,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
 [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探究]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谁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得出来?
 2.本文的前半部分论证正面道理,列举了古今中外哪几个事例?列举事例的几个段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3.为了使论述深入一步,文章的后半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论点?又分哪几个层次作了分析说明?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如何?
 [拓展]下面是中学生李程的一篇习作,既可作为课外拓展阅读,也可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由提问想起的
 
李 程
 

  那还是300多年前的一天,有个青年漫步在果树园中。突然,一只苹果掉在他身上。这个青年对这常见的现象不是笑笑而已,而是凝视地上的苹果,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苹果向地上落而不往天上飞呢?”以后,这个青年对这一并不起眼的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青年就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题。”这是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上面的小故事不正是验证了这个真理吗?是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问。”但是现在,尤其是学生,很不爱提问题。一些人不愿意去动脑筋思考,去发现问题。另一些人呢?虽然有了问题,但碍于面子,他们不愿意去问别人,怕人家笑话,小瞧;或者不把那些问题放在心上。这样对待问题,怎么能有所提高呢?
 其实,勤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它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还能够因此学到许多未知的东西。当然,“问”并不是由近代人“发明创造”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问”的重要性了。春秋时期,有人曾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回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把是否“善问”作为衡量一个人在学习上德行优劣的条件了。实际上,孔子本人就十分好问。他幼时读书,因没人教,碰到问题,就多方面请教。他问过的人,上至州官,下至百姓;老至百岁寿星,少至五岁顽童。一次,天很晚了,人家都要回去了,他还抓住别人衣袖不放,问个不停。人们看他那个样子,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每事问”。这样,孔子终于成了学问渊博的学者和教育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初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