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正文

人教版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999

概要:课题: 《长亭送别》 ——王实甫教师:殷卉茹日期:2011/05/0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能力目标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一导入二、元曲、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三、生词释义四、理清故事情节一、欣赏品评曲词二、艺术特色一、莺莺形象分析二、明确主题三、深化拓展三、布置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理清故事情节教学程序: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

人教版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课题: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师:殷卉茹 日期:2011/05/0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品味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
能力目标 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情感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调控

一导入

二、元曲、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三、生词释义

四、理清故事情节

一、欣赏品评曲词

二、艺术特色

一、莺莺形象分析

二、明确主题

三、深化拓展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程序:

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的要求 
4、平仄: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杂剧。
♦作者   王实甫,字德信,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经典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于《西厢记》   唐代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莺莺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篇章。《长亭送别》选择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 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 厮守:相守,相聚。 
4.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 罗帏:床前罗帐。 
6. 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 残照:落日的光辉。 
8. 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11. 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欣赏曲词,了解艺术特色
教学程序:

1、赏读曲词《端正好》。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有,蓝天、白云、黄花 、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 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2)本曲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