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离骚》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60

概要: 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 第四步,沿情寻志 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整体设计:
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 
第四步,沿情寻志 
第五步,译释及作业
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二、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三、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慎重其是地进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范读——自读——诵读。 
第 二 课 时 
第三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其次,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讲析诗选—— 
(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7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师:一般情况下,古人都喜欢说自己的出身高贵,屈原也不例外,用《离骚》中的话来说是:
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喜欢自己的血统,血管里流着帝王的血。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师: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母亲的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还有吗? 
生:对自己的名字也看重,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师:看来的确如此。人生易老,面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不再,当时屈原已六十出头了,一般在他的年龄段的人会怎样生活? 
生: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锻炼自己吧。 
师:我们可以此理解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之本。到此,我们眼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男人,对衣服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包装自己,但我总觉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就不怕背上玩物丧志的恶名吗?屈原的志是什么?文中怎么说? 
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师:确实如此,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 
生: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祝福》互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