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风景谈(鲁人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正文

风景谈(鲁人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746

概要:【教学目标】 1.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2.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风景”的独到看法。 【教学重点】 1.《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 2.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从美学意义方面理解文章描写的几幅“风景”。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二、介绍作者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有长篇巨著《子夜》,长篇小说《虹》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三、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是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

风景谈(鲁人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1.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2.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风景”的独到看法。 
【教学重点】      
1.《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 
2.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从美学意义方面理解文章描写的几幅“风景”。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
二、 介绍作者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有长篇巨著《子夜》,长篇小说《虹》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三、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是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遇朱德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他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同年年底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时,发表了这篇文章。由于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本文写得含蓄隐晦。
四、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解释词语。(PPT)
五、概括文章描绘了几幅风景? 试给每幅风景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幅“沙漠驼铃”     第2幅“高原归耕”     第3幅“延河夕照”  
第4幅“石洞雨景”     第5幅“桃林小憩”     第6幅“北国晨号”
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那么《风景谈》谈的是什么?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是真的风景吗?不是,那么它谈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课文。
1.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怎样才能写出人比自然伟大?作者用铺陈的手法极写沙漠单调、平板、寂寞,又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写景之后写人,以景衬人,突出人是自然的主宰,赞美人的伟大。   
2.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          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蓝天、白云、黑魆魆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愉快心情。
    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鲁艺学员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
3.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一般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的平庸生活,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他们之间有友谊和爱情,而友谊和爱情的基础是高尚的革命理想。
   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极为平常,无从构成美景,但作者要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看”,把我们也请入茶社,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领略),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4.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朝霞、山峰、喇叭声,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我们从这6幅图画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在讲风景的时候抒发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借景抒情。作者巧妙的“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七、 这些风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是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     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自然景物+人的活动→风景 (板书)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
八、 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形散而神不散)。这些议论又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九、 细节分析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
《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2)“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A.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B.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  
      (3) 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
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十、 总结全文
   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 描写的对象都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


 

张舒曼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雪(鲁迅)(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