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燕歌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燕歌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75

概要:【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2、高适 见注释1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

《燕歌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 高适 见注释1
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 写作背景  注释2、3
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 诵读
1、 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
2、 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
3、 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
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三、 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国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
(2)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
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骄恣不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  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
(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时节,边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经没有多少活着的士兵。“身当恩遇恒轻敌”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呼应,一个骄纵的将帅,又得到皇帝的恩宠,于是常常看轻敌人,他没有周密的计划,就随随便便把军队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战争失败。
总结: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3、被围——处于险境的士兵的心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谈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