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正文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71

概要: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4.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教学难点】1.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天我们将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3.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4.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明确:清华园
PPT:走近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 疏通字詞
师: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PPT: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霎时(shà)   脉脉(mò)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ē líng)   媛女(yuán)  
纤腰(xiān)   沾裳(cháng)   敛裾(liǎn jū)
2. 课文朗读
师: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
3.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PPT: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师: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那么第2段主要写什么呢?
PPT: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业抽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课文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也对文中的第1、2段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侧重对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第4、5、6段)进行分析。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第3段。
第3段:
PPT:
这段主要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师:第4、5、6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其进行探讨。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