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正文

《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190

概要: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 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一)情境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

《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 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引子有什么作用? 
  (2)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5)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5)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 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 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文学和出汗》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