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运用比较教学法,提高诗词鉴赏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正文

运用比较教学法,提高诗词鉴赏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610

概要: 江西省湖口中学 葛仁锋古诗词阅读鉴赏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为4分,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深入,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考试内容的调整,对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诗词鉴赏已成为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古诗词又是情感和语言精华的结晶。因此,诗词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成长、情感形成阶段,对诗词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比较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即在教授某一诗词的同时,引入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篇或几篇诗词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这首诗词与其它相关诗词在写法、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各自的特点,以此提高鉴赏力,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悟“诗情”,比较阅读。古诗词教学实际上就是读、悟教学,重在悟情。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正是鉴赏诗词的基础,也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诗化语言,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进一步诗化学生的心境,把学生对诗情

运用比较教学法,提高诗词鉴赏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江西省湖口中学  葛仁锋
古诗词阅读鉴赏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为4分,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深入,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考试内容的调整,对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诗词鉴赏已成为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古诗词又是情感和语言精华的结晶。因此,诗词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成长、情感形成阶段,对诗词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比较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即在教授某一诗词的同时,引入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篇或几篇诗词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这首诗词与其它相关诗词在写法、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各自的特点,以此提高鉴赏力,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悟“诗情”,比较阅读。
古诗词教学实际上就是读、悟教学,重在悟情。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正是鉴赏诗词的基础,也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诗化语言,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进一步诗化学生的心境,把学生对诗情的体验作为培育学生情商的一个支点,让学生读透诗境。在教学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时,我就扣住“愁”的主题对五首词重新整合,对比欣赏《望江南》和《武陵春》。感受两首诗歌情感中的差别,表现手法的不同,使学生更透彻的体悟到两首诗的不同意境。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欣赏《武陵春》时,我着重介绍了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这是作者五十三岁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这年她正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中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痛苦是深沉的,非比寻常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两首词中描述地都是思妇“愁”绪。但温词中塑造地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虽“肠断”,但还有心情梳洗,内心还在期盼着他日的重逢。而李清照却“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此时的“愁”则已经物质化,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但事实上,她的痛苦、哀愁是太深了,愁重舟轻,“载不动”了。前者是生离之愁,后者是死别之恨,两种情感深浅自明。
在比较中,学生还明白了“愁”虽然是抽象的,无影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运用一些艺术手法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剪不断,理还乱”(李煜《相见欢》)有形可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肠断白蘋洲”、“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分别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有感而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具体可称。
二、换“诗眼”,比较阅读。
诗词是激情的产物,其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懂其大意,而把握大意的关键是要学会从诗句中找出关键字词,品味其含义。我们把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词或句叫诗的眼目,即“诗眼”。“诗眼”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因此抓住“诗眼”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鉴赏古代诗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诗,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换字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换字前后效果对比,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如陶渊明《饮酒》一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望”字,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望”是有意识的,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映入眼帘,这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不经意间看见南山美景的悠闲之情。
俗话说:“灯不点不亮,事不比不明。”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就扣住总领词“望”与“惜”,然后将一些关键词替换,让学生比较其中不同的表达效果。把“长城”换成“高山”,“大河”换成“小溪”,一下就比较出原词更能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下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历代英雄的评价分寸,不妨把“惜”、“略输”、“稍逊”换成“笑”、“全没”、“毫无”,学生必然会发现这种变动成了彻底的否定,不符合作者的态度。通过对比,学生也就能够把握作者对历代英雄肯定中又有批判的态度。
三、改“意境”,比较阅读。
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面不宽,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比较法学习,就会形成可比可感的具体印象。初一上半册语文课本第15课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前九个意象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使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营造了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对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进行意象改动,若改成“青藤绿树乌鸦”,请同学们思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差异。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意象改变后,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枯,老、昏”三个词构成的是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而“青、绿、乌”勾勒出了充满生机、色彩亮丽的画面,与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人间天堂的自然美景,在这种背景中,难以产生“断肠”之情,因此背离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品“诗文”,比较阅读。
诗词本身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学诗词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用心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又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讲究节奏和韵律。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如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的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的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的节奏。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词的时候,一定要作好正确的引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时,我让学生比较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三)》和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前一首是23节奏,后一首是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从内容上看,《归园田居(三)》描述的是田园生活,抒写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朗读时,语调舒缓,自然清新,拉家常似地娓娓道来。《登岳阳楼(其一)》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品出来了。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是处于一种酒醉思亲人的状态,读时应带有一种酒醉之感,洒脱畅达。虽思亲,政治失意,却不消极低沉。结尾用延长停顿及拖音读出诗人的美好祝愿,才能把握好词人的心境。
五、评“诗风”,比较阅读。
初中阶段,入选诗词作品最多的是杜甫。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也会迥然不同。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杜甫的两首诗《春望》、《望岳》时,同学们发现杜甫的这两首诗风格差异很大。为弄清这一问题,我首先指导学生看这两首诗的写作年代。《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春望》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为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后写下的,写作年代前后相差20年。因此,前一首在热情赞美了泰山雄伟景象的同时,表现了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后一首则诗人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忧国思家的痛苦和感慨。再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不同诗风作品的阅读对比,学生也就能更加了解杜甫,理解了杜甫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了。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如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鉴赏课的容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能力,使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葛仁锋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旅夜书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