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课堂实录―――《童趣》» 正文

课堂实录―――《童趣》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589

概要: 一个之前没备课的课堂实录―――《童趣》 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第一课时一、活跃气氛: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师:好玩吗?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生:不知道(生笑)二、欣赏插图: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学生看了几十妙钟)生:画了床生:画了海浪和竹筏生:是床还是海浪?生:是床,还有席子啊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生:在吹笛子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

课堂实录―――《童趣》,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一个之前没备课的课堂实录―――《童趣》

  教学内容是清代作家沈复的《童趣》。因为本文在旧教材中出现过,自己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再加上今天是周末,所以直到上课前10分钟,我才拿起了教材。没有一些上课的思路,于是课堂上干脆放手了。

第一课时

一、活跃气氛: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学生看了几十妙钟)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生齐: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搜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得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恩,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说、女)

四、走进文本: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熏夏蚊―――鹤唳云端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当成了林兽丘壑
板书:观草丛―――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板书:物外之趣)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点评学生作品:
(教师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二、再读课文: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三、探究文本: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师:对,由内到外,继续鼓励他们的有智慧的思考吧。(鼓掌)那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啊?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师:你的意思是说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吗?(生点头),我们想象一下白鹤和蚊子有哪些相似?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想象,就叫做:联想(板书)

[1] [2]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扬州慢》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