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晴空一鹤先生骨——《陋室铭》课堂实录» 正文

晴空一鹤先生骨——《陋室铭》课堂实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614

概要: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心中暗喜):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刘禹锡的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

晴空一鹤先生骨——《陋室铭》课堂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心中暗喜):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刘禹锡的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有意给刘禹锡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昭示出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诵读,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上一页  [1] [2]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乡愁》课例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