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2)、习习的清风在首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不具体,作者用“缕加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仿佛立刻会使人感受到如丝佛身的清凉滋味。 三、有些虽词牵动全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形成。 ( 1)、四国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鞭’用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又曲折地描绘出了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捎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地突出‘送别这个主题。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港之上,侣鱼虾而友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叶;不仅生动地再现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配合语境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和水波相映成趣,构成
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六[第五课时](高三必修),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2)、习习的清风在首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不具体,作者用“缕加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仿佛立刻会使人感受到如丝佛身的清凉滋味。
三、有些虽词牵动全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形成。
( 1)、四国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鞭’用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又曲折地描绘出了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捎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地突出‘送别这个主题。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港之上,侣鱼虾而友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叶;不仅生动地再现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配合语境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和水波相映成趣,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入遐想无穷仿佛自已荡着那轻盈如叶的小舟;课荡于茫茫无际的江面上,体验着那飘飘然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境界与“一叶扁舟’相形对照,大江水光更显浩渺无际;而小舟越发像风中之叶,轻微飘忽;似有若无。这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叹。
总之,妙用量词不仅能令你的语言形象生动,引入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与主旨,所以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
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己学过的含有倒辞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四)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指导学生能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五)通过体会诗中字词体现的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例如,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边城何萧杀,白日黄云昏。”(高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司空曙)“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空灵、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由于映衬鲜明,对比和谐,绿色更加鲜艳,红色也格外热烈,造成一种扑人眉宇,甚至使人的心都仿佛要燃烧起来的浓郁春意。 这种红绿对照的写法, 后来的诗人一再运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大自然是色彩的宝库。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世界是作家创造的,这和自然界的色彩有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具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作家笔下的色彩,不是直陈自然环境的颜色,而是通过对色彩的选择与具体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白居易的诗句“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青门柳》),元稹的诗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等,都是用色彩表达情感的例子,其中“青青”、“红”都随诗中所示的特定环境,附着上了诗人独特的情感。杜甫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利用黄、绿、青、白四色的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 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 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段曲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一幅秋风萧索的景象,其中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感受,使人最后读到“离人泪”三个字时,会产生深切的共鸣。
他们不仅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而且也用同一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王维《田园乐》一诗,写桃红柳绿,这里的“红”、“绿”是一种“怡红快绿”,充溢着诗人悠闲安适、自得其乐的心情。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然“红瘦”中浸透着惜花的感情,“绿肥”也就不可能产生使人满足的感觉。蒋捷的《一剪梅》写游子的心情是“一片春愁待酒浇”,环境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所以当他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这“红”和“绿”只能是蒙上淡淡哀愁。柳永在《定风波》一词中,出于“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的特定心境,说“自春来,惨绿愁红”,这“红”和“绿”便带有一种惆怅惨淡的情味了。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上一页 [1] [2]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