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上)(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正文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上)(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896

概要: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7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阐释(上)(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7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鉴赏基本方法
1、从诗题入手
    读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如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 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夏意》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说出具体理由。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阅读下面的诗,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2、从字词入手
通过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意,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鉴赏诗歌。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可见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的用语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重点注意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特别要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分析重要词语离不开全诗的主基调、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所以还是得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前人在评论李白的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阅读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体会“秋”字在诗中的作用。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阅读王昌龄的《闺怨》,体会“忽”字在诗中的作用。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怎样理解《别滁》第三句中的“且”?
《别 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阅读《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后两句中的“醉”和“愁”?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思考李清照为什么说“绿叶”“肥”了,而“红(花)”却“瘦”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阅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体会白居易为什么把蚂蚁说出是“绿”的、把泥土说成是“红”的?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早梅》第四句原为“数枝”,后经郑谷指点改为“一枝”,谈谈这样改的好处。
《早  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3、从诗句入手
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分析诗歌时有善于抓住诗眼(重要句子)进行分析。阅读《登崖州城作》回答“百匝千遭绕郡城”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阅读《湖上早秋偶兴 》思考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
                    《湖上早秋偶兴》汪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4、从意象入手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小 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阅读白居易的《夜闻歌者》,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职》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幽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依帆樯立,婢嫔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5、从意境入手
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阅读《山居秋暝》说说诗人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海洋文学”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