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新课程阅读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正文

新课程阅读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01-04 21:07:17]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程   阅读:8840

概要:所谓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和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审美体验应是指审美主体融入到审美对象之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方向、内容和程度。它具有个性和自主性。如果把审美体验视作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作用的是审美态度、审美方法和审美体验。这个过程获得的应该是审美价值、审美判断和审美享受。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如果离开了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由此看来,将审美体验作为阅读和鉴赏的新理念提出来是对阅读教学的真正还原。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是过程,也是目的。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不断唤醒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心灵的涵养”,这也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阅读中的审美体验的难点在于怎样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在本质上是指审美的想像力、知解力和表现力和谐的统一体。老师就是要创设审美的环境,提供审美的内容,铺设审美的路向,尊重审美的个性差异,包容审美的多元化。1、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生活体验解读文本。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刘国

新课程阅读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新课程标准,http://www.51jxk.com
所谓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和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审美体验应是指审美主体融入到审美对象之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方向、内容和程度。它具有个性和自主性。如果把审美体验视作阅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作用的是审美态度、审美方法和审美体验。这个过程获得的应该是审美价值、审美判断和审美享受。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如果离开了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由此看来,将审美体验作为阅读和鉴赏的新理念提出来是对阅读教学的真正还原。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是过程,也是目的。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不断唤醒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心灵的涵养”,这也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阅读中的审美体验的难点在于怎样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在本质上是指审美的想像力、知解力和表现力和谐的统一体。老师就是要创设审美的环境,提供审美的内容,铺设审美的路向,尊重审美的个性差异,包容审美的多元化。
1、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生活体验解读文本。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刘国正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变得枯燥无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会注进了充实的活力”。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和鉴赏中来,加深对阅读和鉴赏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效果肯定很好。例如学习《背影》学生只要能从朱父的关爱中想到父亲、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想到社会社会形形色色的“关爱”,文本中的生活体验、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学生认识生活必然达到认识社会,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打上个性化的烙印的,带着它走进阅读与鉴赏。也是个性化阅读理念实践的体现。
2、还原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不仅需要阅读的背景知识,更需要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独特的愉悦。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因此,教师一是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作出反应,也许是幼稚的质疑,也许是极富有创意的个人理解与设计。二是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切入文本,融入阅读或鉴赏对象,逐步完成体验。如《林黛玉进贾府》学生进入作品后,就会直接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每个学生心中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风。老师无需要求千人一面,也要求不了千人一面。三是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在阅读过程中,老师无论是能够回答的,还是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可越俎代庖。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了什么哲理?老师给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具体的事例中感悟,即使现在回答不出来,也不要责怪,也许某一天,就会豁然开朗。四是将阅读理解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发现真理。鲁迅先生论及《红楼梦》时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yin,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没有必要强求一律。在《背影》的教学中,有的同学理解文章表现了父爱,但有的学生理解表现当时没能更好理解父亲的歉疚。所以说,阅读是个性化的认识过程。如果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不到位,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那点东西也是死的,无价值的。
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回归,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感悟是阅读的过程。也是阅读的结果。只有逐步深入的阅读感悟,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就会化成学生思想的一部分。感悟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其实就是创新。学生在阅读中对某些问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是因为感悟有完成的形态,还有未完成的形态,教师在阅读中需要引导的就是后者。感悟支持着学生的后续阅读,学生的感悟越多,层次越高,阅读的积极性就越高。一般来说,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是很难忘记的。从另一方面看,阅读对学生有三乐。一乐在发现。教师变重结论转到重过程,还学生阅读的权利,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二乐在有感。无论是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人物情感的体会,还是作者思想的把握,都要让学生自悟,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分快乐。三是在悟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养成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之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阅读之道,在读在悟,悟出了道就是得法。
3、 创设阅读情景,调动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是是作者与读者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拥抱,是主体间灵性不断碰撞、不断吸纳、不断感动的对话活动。对话中,阅读者如何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感应作者的召唤,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应答,是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审美的阅读教学,创设一种与作品相应的教学情景,或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或是追随学生心迹的随机调拨,将学生从一个旁观者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中人物息息相连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
积极的阅读过程应该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情感张力。因此,阅读教学就必须在情感上加强刺激,让学生保持心理上的阅读需求。比如把戏剧搬上课堂,《茶馆》的演出,就使三分之二的学生直接参与表演;“我来导言葛朗台抢金盒”就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查找资料,把握人物性格;“说说你心中的祥林嫂”把文本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完成水生嫂的肖像描写”也让学生情绪激昂。
作为语文老师,阅读教学要特别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一是诱导,即通过包孕丰富的话题、摇曳多姿的设问、趣味横生的调侃、极富魅力的讲解,诱导学生进入创造的境界,点燃起能动性创造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引导他们去感悟。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凭借自己的想像力、理解力,对作品的主题、意境、形象进行积极的创造和补充。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艺术直觉以及由此而来的“突发奇想”。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确定之后,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安胡塞尔的“主体性”理论来解释,人是主体,而人的语言在历史传统中形成的种种文化――在这里可以指文学作品,也是一种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第三方面的主体,也参与这种对话,并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因此,教师是鉴赏者、导游者、沟通者。教师要在作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创造意义。二是激励。即当学生的见解能动的表现出来以后,教师要倾听、欣赏,当然也要判断、评价,特别要注意评语的“情味”,多颔首点头,少指责否定。文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特别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将欣赏的审美情感呵护好了,它就会积淀在学生心里,并作为下一轮能动创造的“基媒”而起积极的作用。
 

彭晓红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新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程
上一篇:高一语文新课程实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