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正文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研究性学习   阅读:8681

概要: 文/詹燕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的学习活动。 2.开放性、实践性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3.主体性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外国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在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标签:研究性学习范文,http://www.51jxk.com



                      文/詹 燕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1.研究性 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的学习活动。 
 2.开放性、实践性 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 3.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4.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 
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外国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在进入学校前,就已大量接触并学习母语;进入学校后,学习语文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一场电影、一次交谈、一天自由的阅读……其次,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摄取信息。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始终伴随思考,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和充满创造的。因为同样的文字符号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
由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在自己头脑中将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和内涵。 
 四、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大有可为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质疑,完成指定的作业,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或广泛摄取信息)的目的。 
 下面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谈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一)研究性、开放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 精读和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读与略读的联系是密切的(准备与应用),区别也是明显的(主体与补充)。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学会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在精读训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和从多渠道进行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 课内精读曾是一个时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不少教师有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屡见于报刊书籍中),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如何运用研究性、开放性特点来指导学生课外略读。 
 1.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常见方法:首先是要看序文、提要、文章的结构层次和目录,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性质、内容和主旨,这实际上就是开放性阅读过程。其次是要在略读的过程中浏览全文,掌握全文的大意。最后是要有选择地积累,根据自身的阅历、体验提出质疑,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 
 2.研究性、开放性阅读的步骤(1)教师指导的步骤:第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第三步,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阅读情况。(2)学生阅读的步骤。笔者认为欧美一些国家普遍采用的SQ3R的读书法值得借鉴。这种读书法共分五步:第一步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步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边笔记,达到理解;第四步复述,即回忆书中内容,加深印象;第五步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 (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 1.阅读和写作过程的分析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生动地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又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我们既要看到阅读过程的基础作用,又要认识到写作过程对阅读过程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一个逆向运思的过程。 
 从思维的过程看—— 
 阅读过程: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意蕴深究 
 写作过程: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 
 从思维的方向看—— 
 阅读过程以集中思维为主,而写作过程以发散思维为主。 
 2.阅读教学与写作过程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符号,运用形象思维感知形象,体验情感,获得理性感悟和审美感受的过程,即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过程是作为文章客体的学生不断融入作为文章主体的文本(课本)的过程。讲读课文的阅读过程一般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划分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的过程(即实践性过程)与阅读过程相反。写作的过程是作为作者(学生)的主体走向作为客体的文章的过程。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 3.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见下图) 

 

 上图把阅读、写作都分解为四个环节,并且阅读的第一、二、三、四环节分别对应于写作的第四、三、二、一环节。可见读、写训练有四对具体的结合点。因此,在进行阅读第一环节理解字词意训练时,可以同时思考写作时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在进行写作第一环节构思立意训练时,可以同时思考阅读时怎样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 (三)主体性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题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在语文阅读中,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阅读教学缺少活力,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指疑多,学生质疑少。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点是: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一切都应由学生自己研究,以求得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质疑能力无疑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 “质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指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的能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过程总是指向问题的解决,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因此,学生为了能把握和抽取语义,必须要自觉地、主动地提出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从“疑”字入手,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信息、评价信息、应用信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逐步培养以下方面的质疑意识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1.理解性质疑 这种质疑为读透文章服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常常自己向自己提问题。如:(1)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2)为什么要这样写?(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2]  下一页


Tag: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研究性学习
上一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