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正文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54

概要: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1,“憾、恨、怨、怒、愤、忿、愠”的区别“憾”和“恨”是同义词,“憾”的本义是“遗憾、不满、不高兴”。“恨”的本义是“遗憾、不满意”,《说文》:“恨,怨也。”都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先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怨”和“恨”在古代汉语中意思并不一样,“怨”的本义是“埋怨、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恚:生气、愤怒。)后来也表示“责怪、埋怨”等意思,“恨”最初没有这个含义,只有“怨恨”两个字合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愠”也有“生气”的意思,《说文》:“愠,怒也。”但一般指“心里怨恨,暗暗生气”,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怒”没有“遗憾、仇恨”的含义,《说文》:“怒,恚也。”本义是“愤怒、生气”。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外表有明显地表现。如《国语·周语》:“怨而不怒。”“忿”的本义是“愤怒、怨恨”。《说文》:“忿,悁也。”(悁:生气)。《广雅》:“忿,怒也。”“愤”最初没有“愤怒”的意思,《说文》:“愤,懑也。”本义是“憋闷”,后来才有“愤怒”的意思。2,“盗、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1,“憾、恨、怨、怒、愤、忿、愠”的区别
“憾”和“恨”是同义词,“憾”的本义是“遗憾、不满、不高兴”。“恨”的本义是“遗憾、不满意”,《说文》:“恨,怨也。”都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先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怨”和“恨”在古代汉语中意思并不一样,“怨”的本义是“埋怨、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恚:生气、愤怒。)后来也表示“责怪、埋怨”等意思,“恨”最初没有这个含义,只有“怨恨”两个字合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愠”也有“生气”的意思,《说文》:“愠,怒也。”但一般指“心里怨恨,暗暗生气”,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怒”没有“遗憾、仇恨”的含义,《说文》:“怒,恚也。”本义是“愤怒、生气”。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外表有明显地表现。如《国语·周语》:“怨而不怒。”“忿”的本义是“愤怒、怨恨”。《说文》:“忿,悁也。”(悁:生气)。《广雅》:“忿,怒也。”“愤”最初没有“愤怒”的意思,《说文》:“愤,懑也。”本义是“憋闷”,后来才有“愤怒”的意思。
2,“盗、贼、偷、窃”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盗、贼、偷、窃”都有“盗窃、偷东西”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盗”和“贼”两个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几乎相反:“盗”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的含义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说文》:“盜,私利物也。”本义是“盗窃,偷东西”。现代汉语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先秦两汉多用“盗”。“贼”也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说文》:“贼,败也。”本义是“残害,伤害”。 现代汉语的“盗”(抢劫财物的人),古代多用“贼”,后来才指偷窃者。在先秦两汉时期,“贼”也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如《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秦之贼。”偷(婾)是形声字。从人,俞声。《说文》:“偷,苟且也。”本义是:“苟且,马虎”。如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偷”在先秦并不作为“偷窃”讲,两汉时也很少用,后来才有“窃取 ”的意思,如《淮南子·道应训》:“楚有善为偷者。”“窃”(竊)也是会字意。 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说文》:“窃,盗自中出曰窃。”本义是:“偷”。如《墨子·公输》:“敝舆而欲窃之。”四个字中“盗、贼、窃”本义都是动词,而“偷”是形容词。
3,“哀、戚、悲、悼、恸”的区别
“哀、戚、悲、悼、恸”都表示“悲伤”的意思,“戚”通“慽”、“慼”,一般表示“忧苦、悲哀”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哀”和“悲”含有“哀伤、怜悯、同情”的含义,其中“哀”的本义是“悲痛,悲伤”,《说文》:“哀,闵也。”《广雅》:“哀,痛也。”都表示“悲伤、悲痛”的含义;“悲”的本义是“哀伤,痛心”,《说文》:“悲,痛也。”《广雅》:“悲,伤也。”常表示“哀伤,痛心”的含义,如《诗·小雅·鼓钟》:“忧心且悲。”其中“哀”还有“悲痛、伤心”的意思,感情色彩要重一些;如《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悼”本义是“恐惧”,《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后引申为“悲痛”的意思,多用于对死者表示沉重悼念;如“恸”本义是“大哭”的意思,引申为“极度悲痛”,如《论语·先进》:“颜回死,子哭之恸。”
4,“供、贡、奉、献”的区别
供 形声字。从人,共声。《说文》:“供,供给。”本义是:“供给,供应”如《韩非子·解老》:“凡与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yin奢也。”
贡(貢)也是形声字。从贝,工声。《说文》:“贡,献功也。”《释言》:“贡,上也。”《广雅》:“贡,献也。”本义是“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如《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后引申为“赏赐”, 《尔雅·释诂》:“贡,赐也。”孔子的第子端木赐,字子贡。
献(獻)是形声字。从犬,鬳声。“犬”代表进献之物。《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礼记·曲礼》:“犬曰羹献。”(按,礼凡荐腥谓之献。)《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本义是“献祭”。如《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后引申为“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广雅》:“献,进也。”《左传·隐公元年》:“有献于公。”“称献于公。”《荀子·正论》:“称远近而等贡献。”
奉 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手,从収。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表示用手捧物的意思。《说文》:“奉,承也。”本义是“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如《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也表示“恭敬地接受 ”,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引申为“进献,下对上送东西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后来还表示“送,给予,赐予 ”,如《庄子·说剑》:“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因此,“贡”、“献”、“供”都有“奉”、“献”的意思,但是“贡”一般指把东西献给君主、朝廷。“献”表示把东西恭敬地送给人。现在连用意思差别不大。“供”则表示“供给”、“供奉”,与“贡”、“献”的意思区别较大。“奉”的范围则较广。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古代近义词的区别(3)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相关文章
  1.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2.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3.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3)
  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
  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近义词的区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