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 正文

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

[10-16 16:55:02]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83

概要:这篇文章我们定为四个课时讲完,用100分钟进行讲授,用8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具体作法如下:一、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释进行解题和介绍作者。课本注释①注明了文章的出处,介绍了作者苏洵并指明了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但注释只说明了文章选自《嘉祐集》里的《权书》。至于苏洵的文集为什么叫《嘉祐集》却不得而知,这一点恰好能说明苏洵的治学精神和文章的奇特。为了教育学生,于是我作了以下简要补充: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由于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文章写得特别好。就在嘉祐年间,他来到京都,欧阳修把他的二十二篇文章(《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进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的文章汇集成集,名曰《嘉祐集》。接着我又从破题入手,指出苏洵在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强调他写本文的意图,以及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进行补充的:六国论这个题目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韩、魏、楚、齐、燕、赵六国被秦国灭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本文作者的看法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完全正确和全面,但是作者能够抓住六国灭亡的关键性问题——屈膝求和,来加以论证,

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这篇文章我们定为四个课时讲完,用100分钟进行讲授,用8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具体作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释进行解题和介绍作者。
课本注释①注明了文章的出处,介绍了作者苏洵并指明了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但注释只说明了文章选自《嘉祐集》里的《权书》。至于苏洵的文集为什么叫《嘉祐集》却不得而知,这一点恰好能说明苏洵的治学精神和文章的奇特。为了教育学生,于是我作了以下简要补充: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由于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文章写得特别好。就在嘉祐年间,他来到京都,欧阳修把他的二十二篇文章(《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进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的文章汇集成集,名曰《嘉祐集》。
接着我又从破题入手,指出苏洵在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强调他写本文的意图,以及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我是这样进行补充的:六国论这个题目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实际上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韩、魏、楚、齐、燕、赵六国被秦国灭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本文作者的看法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完全正确和全面,但是作者能够抓住六国灭亡的关键性问题——屈膝求和,来加以论证,这是很值得赞颂的。那末宋朝时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证战国时六国灭亡的原因呢?这是借古喻今,批评北宋赂契丹、西夏的不当,要求为国者接受六国赂秦结果灭亡的教训。作者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对待侵略者要针锋相对地斗争,决不能屈膝求和。
二,通过表情背读感染学生。
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点体会,要多读熟读,典范著作要能够熟读成诵。所以我在教学中是特别注意教师范读的,凡是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我都要先背下来,给学生示范。这篇文章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我就在讲解课文之前,先给学生一字不差地带表情地背诵一遍,给了学生很大启示和感染。有人说,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不一定要背会,也同样可以讲好。但我自己体会到,好文章或重要篇段,我们教师如能背得琅琅上口,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精通文章思路,运用自如地教给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文章讲过以后,学生很快就能背下来了,还有的学生当堂就可以背会两三段。
三、从文章结构入手,讲清文章思路和字词句,作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1.讲清字词句。王力同志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文中说:“我们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词汇方面,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异同。首先我们要攻破词汇关,特别是要掌握常用词。”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古典文学中的语言文字与现在相隔年长日久,学生学习它首先碰到的就是文字障碍。为了讲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运用传统的串讲法,有重点地串讲了这篇文章。在讲解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上的注解,但也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把注解的意思放到具体的句子中间来理解,使文意更为通达,学生容易接受。例如“互丧”,课本注为“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把它放到句子中间,这样译就显得别扭。我就把它译为“六国彼此相继灭亡”。又如“此言得之”一句,课本注为“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这样解释我认为没有字字落实,也就是“得”字没有讲出来。于是我就把“得”字讲给学生。“得”作“适合”讲,可引伸为“合乎”。那末这一句就译为“这话合乎上边说的道理”。这样就落实了。
在讲解中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比较难懂,而课本又未加注释的字词句上,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例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泰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一句在本文中是个难点,然而课本却未注释,我就把它作为主攻对象向学生讲解。我是这样讲的:“小”、“大”应指的是“小的受贿”、“大的受贿”。“较……,与……”句,应是“……和……比较”。“其”应指代为“受贿所得是战胜所得”。这样一剖析,这个难句应译为“秦国凭借战争夺取东西之外,小的受贿能获得一个小城,大的受贿能得到一个大城,拿秦国受贿所得和战胜所得来比较,受贿所得的实际数量是战胜所得的一百倍”。这一句突破了,下一句也就迎刃而解了。
2.配合文章结构图,讲清思路。为了把文章思路讲清楚,我一边讲解,一边用结构图配合,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

四、重点突破,摸索规律。
过去我教文言文,常是就文论文,见啥讲啥,重点不突出,更谈不上字词句知识的系统讲解了。所以学生总是不能掌握字词句一般应用规律,因而也就不能举一反三了。近来我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尽量使学生做到能够举一反三。我是这样做的:教一篇文言文,根据教材内容,有重点地突破几个常用实词和虚词,突破一两个文言句式,经过讲解归纳,摸索它的一般应用规律。在讲《六国论》一文时,我就决定突破十个实词,一个虚词,复习巩固一个文言句式,并在讲解中把这些重点突破的实词、虚词、句式放在黑板醒目的位置,联系旧知识,不断巩固加深。
十个实词是:


这篇文章中“以”字用法是有代表性的,全文共用了12个“以”字,当介词用的10个,当连词用的2个。我就突出讲这个“以”字。在黑板上我这样板书:

在讲解中凡碰到“以”字句子,我就让同学来辨别。讲完后,让同学把12个“以”字的不同用法归纳出来。
在文言句式方面,着重复习了“于”字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的两种翻译方法。
五、指导学生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四个课时中有80分钟的时间是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所以教师就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安排和指导,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第一,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背,启发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逐层进行朗读和背诵。第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两题,并结合复习恐固十个实词的多种意义和讲法。第三,把文章中用“以”字的12个句子,按介词、连词分别归纳出来,掌握其一般用法。第四,我从欧阳修文集中选了“惟好读书”—小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工具书进行了翻译。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批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