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语文创新实验报告» 正文

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语文创新实验报告

[10-16 16:55:02]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03

概要:成都20中丘小云执笔一。选题的意义、课题名称、实验目的1.课题的意义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特点决定了只有能灵活主动学习和驾驭知识的人,才不会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时代要求人们发挥创造潜能,不断开拓创新。时代呼唤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我国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环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按照一个模式教学,按照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满足不了科技及时代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在必行。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中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承担着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在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面对一系列来自国际、国内的挑战,我们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创新人才。其中,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学校发展需要。成都20中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城市、农村,结构层次多样。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就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提出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开展教育创新,用教研教

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语文创新实验报告,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成都20中丘小云执笔



一。选题的意义、课题名称、实验目的

1.课题的意义

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特点决定了只有能灵活主动学习和驾驭知识的人,才不会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时代要求人们发挥创造潜能,不断开拓创新。时代呼唤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我国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环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按照一个模式教学,按照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满足不了科技及时代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在必行。

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中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承担着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在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面对一系列来自国际、国内的挑战,我们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创新人才。其中,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

学校发展需要。成都20中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城市、农村,结构层次多样。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就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提出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开展教育创新,用教研教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有利于培养培养创新意识的学科。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倍受社会的关注。在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题名称:语文学科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 是人不满足于客观现实和现状的一种强烈的旨意与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创造的愿望、动机和意图。它属于创造性人格范畴。 它常常表现为对创新观念行为或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意向反映。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它和创造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造力的开掘和培养有助于强化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开掘人的潜能, 创新意识通过创造力表现。 创新意识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教育形成及加强。

语文学科“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实验: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语文学科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问题。它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对创新有紧迫感、使命感;对创新有正确认识,能打破对创造性的认识误区:神秘感、自卑感、迷信权威、害怕失败、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等;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语文学科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

3.实验目的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创新:使学生有创新使命感、紧迫感、自信心、价值观。能打破对创造性的认识误区:神秘感、自卑感、迷信权威、害怕失败、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等,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它们是创新意识的基础或着重点。

使学生学会创新学习:语文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独创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语文学科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实验目标

探索达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中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施以教育和影响,开展语文实验,探索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包括教学原则、师生关系、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社会实践、语文活动、班级氛围



二。理论依据

1.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能力从活动中产生。意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手段,学生只有在语文的活动中勇于实践,才能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2.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它强调,要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尊重人的现实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3.国家的方针政策。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在全教会上他又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提高创新能力……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

4.现代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正视学生的自我及发展,强调“知”“情”合一,强调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的目的要培养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为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灵活的和理智的适应新问题环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的应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皮亚杰的活动理论:人与环境,人的发展与活动关系重大。承认儿童差异性,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儿童交往。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5.语文学科理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人的创新意识通过语言来表现,需要相应的语文素养的积累,语文学科也是不断创新开拓中前进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内容。“大语文观”、“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被普遍认同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实验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中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因为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主观选择性。 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发展取决于他对社会上的某种知识和观点的接收和掌握。所以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民主性原则:只有教学思想观念、师生关系、教育方式、家校、环境的民主,才能实现平等、和谐、自由,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示自主,有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展现和强化。

开放性原则:多种不同的思相观念的碰撞往往能产生创造。为克服封闭性,应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环境、时空上开放, 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

差异性原则: 因为创新意识是学生的个体意识、主观意识,人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运用个体差异性原则, 才能不制约而且发展创新个性。

实践性原则:人的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的基础,个体意识的产生发展也取决于他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创新培养的重要途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人们通过它形成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公平竞争原则:竞争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公平竞争是一种自身的付出与得到,努力与结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是对主观努力的鼓励。在学生中开展竞争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竞争共同进步,同时增强适应竞争能力。



四.实验内容、途径:

1.必修课教学中进行创新

(1)研究教材,发掘创意。

如果忽视语言材料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审美、文化等内容,而单纯的去训练解题方法技巧,就会舍本求末,违背教学规律。因此,必须根据语文学科教材特点,发掘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来确定思维训练点。例如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选好教材训练点进行想象训练:作品省略处,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作品精辟含蓄处,引导学生推测想象;作品形象生动处,引导学生再现想象;作品举一反三处,引导学生引申想象;作品宜改写处,引导学生再造想象等。《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身子照镜子,《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自由来往,《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的手像路标后的省略号,《孔乙己》在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去”等都是很好的训练点。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唤起兴趣,以写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