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略述» 正文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略述

[10-16 16:55:02]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98

概要:[325802]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 罗明誉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近十年的高考在这一板块的命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表现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模式。尽管2001年的高考命题对这一模式可能会进行改革,“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文学作品”将是今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但只要“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这一基本要求不变,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复习就仍是我们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 但据近几年高考复习的效果看,考生们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答呈现出两极对立的态势:一方是部分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满分,一方是部分学生始终不得要领,茫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就表明,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复习的“软肋”,只要复习得当,便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下面就谈谈对自然科学类文章复习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一、高中生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障碍原因剖析我认为,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背景知识单薄。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不外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内容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略述,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325802]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  罗明誉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近十年的高考在这一板块的命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表现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模式。尽管2001年的高考命题对这一模式可能会进行改革,“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文学作品”将是今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但只要“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这一基本要求不变,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复习就仍是我们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
    但据近几年高考复习的效果看,考生们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答呈现出两极对立的态势:一方是部分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满分,一方是部分学生始终不得要领,茫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就表明,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复习的“软肋”,只要复习得当,便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下面就谈谈对自然科学类文章复习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高中生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障碍原因剖析
我认为,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背景知识单薄。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不外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内容,但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掌握的只是来自课本的最为基础的知识,而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知识,有不少是陈旧、过时的理论观点。以这样的仅有的且有过时嫌疑的知识为背景来理解当前最新最前沿的自然科学内容,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逻辑学知识缺乏。自然科学类文章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其中有许多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命题者也很喜欢从形式逻辑方面入手,对文章内容进行似是而非的转换。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就失去了驾驭能力,茫然不知所措了。
第三是心理障碍。由于知识准备的不足,使得学生在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对新知识新内容一无所知,难以理解,形成心理恐惧。而在解答时又无法明辨是非,无从下手,丧失了最根本的信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的心理障碍。这心理障碍又反过来使学生在阅读时缺乏兴趣和信心,最终自暴自弃,敷衍了事。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的几点做法
1. 明确“从语言角度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张伟明在《2001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修订的几点说明》中讲:“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种,一种是阅读文学作品,有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一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阅读,目的在于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一种是研究性阅读,比如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等。第三种主要是学者们阅读的方式,不是青年学生主攻的方向,高考中不涉及。”高中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显然是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性阅读,而只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信息的载体是语言。所以,只要把握好语言,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信息了。至于这信息本身具有怎样的尖端性和艰深性,就不是我们阅读理解的任务了。我想,这也应该是高考考查的初衷吧。进入高三复习,师生都应该明确这一指导思想,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不过是高考考查语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手段之一。我们只要从语言角度去阅读,体现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就行了。
2. 研究考试说明,明确阅读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并没有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列出单独的要求。但根据历年的高考,一般对其要求只涉及“理解”这一层次所要求的三项内容,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至于其他的更高要求,历年的高考尚未涉及。因此,“理解”是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核心所在。
据此,我们应该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对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点而言,要求学生做到:①自觉联系中学所学到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其实都已经无意思地联系了已知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但在解题时,如果能“自觉联系”,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仔细辨析词语指称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问题。范围、数量、程度等,从判断的层面讲,都属于“量”的范畴。而“量”的表述的准确性正是命题者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这在后文将要详述)。③善于辨析文章中一些词语的常用义、语境义和特指义。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往往是一个的“概念”,与常用义有很大区别。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它包括了简单的单句、复句以及较复杂的句群,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①概括句子的主干。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了表达的准确性,往往会有很多的限制性的定语和状语,在理解句子时就要删繁就简,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②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通过语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句意的重点。③辨析句子间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涉及到许多简单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承接关系等等,正确辨析这些关系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必要手段。
3. 了解命题特征,规范解题方法。
深入了解命题特征,可以帮助把握解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面对题目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尴尬。北京十二中特级教师王俊明老师在《科技文阅读要领》(《中国考试》2001年第1期)一文中讲:“科技文的新知识、新信息是通过概念、判断传达出来的;为了说明自己的结论,还常常要运用推理……近年来高考对科技文阅读的考查,基本上是着眼于这三点,并且通常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以选择题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四,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读者的理解能力。”
为了更好说明高考的这种命题特征,举下面这篇文章为例。
无声杀手:γ射线弹
    γ射线弹是一种强电磁波,它的波长比Χ射线还要短,一般波长﹤0.001纳米。
一般来说,核爆炸的杀伤力量由四个因素构成,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和贯穿辐射。其中贯穿辐射则主要由强γ射线和中子流组成。由此可见,核爆炸本身就是一个γ射线光源。通过结构的巧妙设计,可以缩小核爆炸的其他硬杀伤因素,使爆炸的能量主要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并尽可能地延长γ射线的作用时间(可以为普通核爆炸的三倍),这种核弹就是γ射线弹。
与其他核武器相比,γ射线的威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γ射线的能量大。由于γ射线的波长非常短,频率高,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能量。高能量的γ射线对人体的破坏作用相当大,当人体受到γ射线的辐射剂量达到200-600雷姆时,人体造血器官如骨髓将遭到损坏,白血球严重地减少,内出血、头发脱落,在两个月内死亡的概率为0-80﹪;当辐射剂量为600-1000雷姆时,在两个月内死亡的概率为80-100﹪;当辐射剂量为1000-1500雷姆时,人体肠胃系统将遭破坏,发生腹泻、发烧、内分泌失调,两周内死亡概率胃100﹪;当辐射剂量为5000雷姆以上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发生痉挛、震颤、失调、嗜睡,在两天内死亡的概率为100﹪。二是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γ射线是一种杀人武器,它比中子弹的威力大得多。中子弹是以中子流作为攻击的手段,但是中子的产额较少,只占核爆炸放出能量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杀伤范围只500-700米,一般作为战术武器来使用。γ射线弹的杀伤范围,据说为方圆100万公里。
γ射线弹除杀伤力大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γ射线弹无需zha药引爆。二是γ射线弹没有爆炸效应。进行这种核实试验不易倍测量到,即使在敌方上空爆炸也不易被觉察。一旦这个“悄无声息”的杀手闯入战场,将成为影响战场格局的重要因素。
1.关于γ射线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γ射线弹属于核弹,又不同于一般的核弹。
B. γ射线弹不属于战术武器。
C. γ射线弹是一个极强的射线光源,它无声、无震撼,只发出刺眼强光。
D. γ射线弹是一个极强的电磁波源,发射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2.关于γ射线弹杀伤性能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γ射线弹的贯穿辐射功能,主要是由强γ射线来实现的。
B. γ射线弹只存在贯穿辐射,无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
C. γ射线弹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爆炸中γ射线的释放比一般核数量更多,作用时间更长。
D. γ射线弹爆炸时,中子流的贯穿辐射作用所耗费的能量相对较小。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浅谈《促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