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正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939

概要:刁日莲语文是学习交际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在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创造了语言文字并产生了语文教育,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并创造新的生活。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在普通的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这句话触及了语文课的根本。我们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开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辩论,调解,公文,联络业务空前繁忙;要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效率,与从前书斋中吟诗弄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阐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刁日莲

语文是学习交际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 语言是在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创造了语言文字并产生了语文教育,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并创造新的生活。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在普通的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2> 这句话触及了语文课的根本。我们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开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辩论,调解,公文,联络业务空前繁忙;要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效率,与从前书斋中吟诗弄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阐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略及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个理论观点,他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3>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二)人们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的,一个人从幼儿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说听,模仿着,积累着,不断的领会和应用,由学前到学龄,由小学到中学,参加社会生活和活动就越来越广泛,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发展起来。他们参加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剧,读书报……一个人只要不离群索居,他就总会在社会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不是暂时的,而是一辈子的。因此说“教育即生长”。
(三)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语言材料到处都是,语言学习社经常的,大量的,十分丰富,十分生动的;但这种学习又是自发的,常常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人与人之间在学习的效果上差异很大。因此还得通过个人不断的改组或创造,使经验得以形成,使人与社会环境得以更好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以上是杜威的观点,而师承杜威的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把杜威的观点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4>他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强调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强调要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的死学习;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注入式教学。他们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把教育看作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有重大的理论建设意义。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然性
(一)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1.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语文,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从纵向联系来看,我们的历史文化是以语文作为载体的,历史和传统之所以能够进入并影响到现代社会,就是语言的作用。只有借助语言文字的解读,再经由思想的再造才能还原那逝去的真实。从横向联系来看,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是经常的,大量的,离开了语言我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最后从语文学科的内部关系来看,语言的某些意义需要生活经验去感知。夏丐尊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回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5>缺乏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不可能邻居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再看另一个例子:“这煦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表面是夸黛玉,隐含的信息却包括:取悦、讨好贾母,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不得罪在场的迎春等人;还可以看出王煦凤是个随机应变、察言观色、阴险狡诈的人。这非得读者懂得一定的人情世故,才可能领会个中情味。所以说生活是语文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应忽视学生语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内在需求。
2,语文学习的反复实践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6>语言就是一种技能,而这种能力就一定要在亲身反复练习实践中才能获得,而这个环节又必须要在社会语言交流中才能完成。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听、说、读、写,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可使学生的言语交流获得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内驱力。假如切断生活的线索,使语言学习变成纯粹的符号识记与单纯的思维训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有碍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实践训练。例如把讲知识当作目的,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运用。所以语文教学要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找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经验根底。    
3,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又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可见语言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表达的内容——思想。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自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假如语文离开社会这个载体,那么它的思想性就属于无水之源了。比如作文,一旦失去社会生活这个载体,就算学生的作文写得结构清楚,语言通顺,还是显的平平乏味,原因就在于在社会见识上缺乏功力。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社会生活对精神世界的激发作用,为语文能力的发展铺设一个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情感源泉。
        (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二是语言的学习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景;三是语言的学习的实践性,这三个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1,认知心理学表明:儿童借助动作来表达思维结果,并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使思维有最初的语言表现形式。然后人类思维再不断向前发展,语言能力也不断发展,逐步形成语感。由此教师要使学生学习的语言获得实质意义,具有经验上的价值,就必须加强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在生活经验中使语言获得一种稳定的意义。所以语言学习在本质上与生活相连,我们只有通过生活学习语言,才能使语言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2,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有效手段,它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进行。一方面社会使学生有进行语言学习的需要,社会生活构成了语言交流的动力基础。可以设想,假如一个人生来就脱离了人类社会这个语言环境,他还可以自发的产生人类的语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好多关于“狼孩”的报道完全可以为我们证实这一点。另一方面,语言技能也需要学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提高。看看那牙牙学语的婴儿。他不断地记,不断尝试。慢慢地说出单词,再说出词组,由断断续续的单词连成短句;错了,纠正;逐渐把句子拉长,渐渐地会说话了。可能他并不了解,话为什么要这样讲,但在社会生活不断地交流,他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置身于一种语言环境并学习这种语言,是获得和发展这种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许多聋哑儿童不会讲话的主要原因是聋,失去了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才导致他们丧失了语言能力,他们的发音器官并没有缺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情境或设置一些特定的对话情景,发挥情境的诱发、引导、暗示、激励等作用,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具有经验价值的意义。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论散文教学的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