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语文学习与生态道德教育» 正文

语文学习与生态道德教育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57

概要:此外,语文教材中那些描写自然的神秘、静谧、壮美、和谐,给人以精神陶冶的课文,实际上都是从正面表明了人对自然的依赖。这些课文的教学,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当一个人真诚地感知到大自然存在的和谐与完整,便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越自身利害关系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审美和伦理的统一,最终增强自己的道德感。 三在这套教材中,编者还精心设计了不少练习题,对当前普及环境伦理意识十分有益。学生经过深思,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种树种到联合国》课后练习三:“给王果香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保护生态的看法。”《斑羚飞渡》课后练习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秃鹰之死》课后练习三:“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情况,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建议。”《向沙漠进军》课后练习四:“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在班上交流。”《气候的威力》课后练习三:“……试联系你熟悉的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

语文学习与生态道德教育,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此外,语文教材中那些描写自然的神秘、静谧、壮美、和谐,给人以精神陶冶的课文,实际上都是从正面表明了人对自然的依赖。这些课文的教学,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当一个人真诚地感知到大自然存在的和谐与完整,便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越自身利害关系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审美和伦理的统一,最终增强自己的道德感。
                        三
在这套教材中,编者还精心设计了不少练习题,对当前普及环境伦理意识十分有益。学生经过深思,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种树种到联合国》课后练习三:“给王果香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保护生态的看法。”《斑羚飞渡》课后练习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秃鹰之死》课后练习三:“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情况,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建议。”《向沙漠进军》课后练习四:“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在班上交流。”《气候的威力》课后练习三:“……试联系你熟悉的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正是教师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态良知,并诉诸切身行动的最好契机。
环境伦理学者之一,美国自然科学家莱昂波尔德有一句名言:“像一座山那样思考。” ⑥ 其寓意就是,人类应当抛弃早期自然保护主义以人的需要来对待自然的观点,而必须顾及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我在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思考的起点越高,他们的环境道德责任感就越强烈。他们在回答上述那些问题时,不再是泛泛而谈水污染、空气污染、破坏植被、乱垦滥伐森林等现象,然后引用几句口号作结,而是能逐步达到这样的理解高度:人类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不应是自然的征服者,也不应只是自然的享用者,而应该是自然的管理者。地球上的生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必须拥有特定的自然条件,人类对空气、水源,乃至阳光、土地的破坏,实际上就是剥夺了生物的存在权利,理应遭受道德的谴责。
事实上,只要我们有了环境伦理的思想意识,教学过程中就会随时发现有价值的话题与问题。例如,第一册第一课是《散步》,课后练习要求把附录的《送小龟回家》一文同课文作比较,看看它们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课堂上,我抓住《散步》蕴含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及《送小龟回家》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提示学生反复阅读这两段文字:“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散步》)“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送小龟回家》)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联想。学生很快回答,前者体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以及中年人肩负的家庭使命与生活责任;后者主要体现孩子对小动物的爱护,以及关怀生命的道德意识的萌生。我及时点拨:珍爱自然界的生命,人类的生活会更美好,这就是环境伦理的内涵之一。学生不仅解决了书本上的问题,而且受到了环境伦理的启蒙教育,可谓事半功倍。
又如,第五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中,第2题要求根据所供材料(广场上的观赏鸽惨遭毒手,成为人类的盘中餐),自选角度作文,并提示“可以从爱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角度立论”;第六册“语文实践活动(一)——让我们走进绿色的世界”,在“活动目的”中提出:“认识自然生态,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爱护生命,保护环境。”我在作这方面的辅导时,也注意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激活学生思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很幸运,因为我是人,不必像其它动物一样担心人类的残害;我很悲哀,因为我是人,我为人类的暴行感到羞愧。”另一位学生这样写:“在北京山顶洞人化石中,在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里……你都可以看到人与动物和睦共处的温馨画面。人是无法脱离动物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对某一动物的美好记忆。人与动物相互依赖,这已积淀成古老的生物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人类生命要求回归自然的一种本能。”还有学生这样写:“当我们因自己的尊严、感情受伤而痛不欲生时,别忘了很多动物正在被虐杀,被活吃。古代的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为何人类进步了,对动物的爱反而减少了呢?‘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养生’,人类是与自然共存的,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除了保护自然,我们别无选择!”……那字里行间,闪耀的是人文的色彩,道德的光芒。我感到,我们教师播下的环境伦理教育的种子,正在发芽、成长。



附注:
①苏军:《“意识”的培养》,《上海教育》2003年第7期A版。
②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光明日报》2002年1月22日。
③李培超:《环境伦理》,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④王夫之:《古诗评选》卷 4,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⑤史怀哲:《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⑥莱昂波尔德:《沙郡年鉴》,牛津大学出版社1949年版。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图像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