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回视、清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为缺失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悟性、灵性、人格。但是,现有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不是去责难,而是"怎么办"。具体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悟性、鲜活的灵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悟性。"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①语文悟性,是指对语言信息的分析力和理解力,是对语言和话语的悉心会意和敏锐直觉,它表现在思维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善于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二是直扑本质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语文悟性与语感相通,以语感为基础,但又超越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本身的感知和理解,而语文悟性则是凭借语言又跳脱语言,与"文心"心合神契,与"文意"潜脉暗通,并由此观照世间万象,使心智的情感的郁结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又是充分调动心智情感和既有人生体悟去解读"他人话语",让自己的感情世界、文化世界的因子活跃其中,由此而生成"心
悟性、灵性、人格——语文教学的三境界,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回视、清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为缺失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悟性、灵性、人格。但是,现有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不是去责难,而是"怎么办"。具体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悟性、鲜活的灵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悟性。"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①语文悟性,是指对语言信息的分析力和理解力,是对语言和话语的悉心会意和敏锐直觉,它表现在思维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善于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二是直扑本质----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语文悟性与语感相通,以语感为基础,但又超越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本身的感知和理解,而语文悟性则是凭借语言又跳脱语言,与"文心"心合神契,与"文意"潜脉暗通,并由此观照世间万象,使心智的情感的郁结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又是充分调动心智情感和既有人生体悟去解读"他人话语",让自己的感情世界、文化世界的因子活跃其中,由此而生成"心得"和"新得"。语文悟性说起来玄奥,看上去空灵,但培养起来并非难不可为。当然,像那种只对课文作支离破碎的分析,只给学生布置机械烦琐的习题的语文教学,是培养不出语文悟性的,而只能是对学生悟性的磨损和戕害。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的方法、途径很多,但以下几点尤为重要。首先,必须把学生既有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方面狠下功夫,而不是在追求标准答案上费尽心思。语文作为母语与学习者的生活自始至终有相依共存的联系,每个学习者都有课堂之外的语文习得和语文生活以及相应的与语文相关的切身体验,这一特点正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而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优势。语文教学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就如"半亩方塘"引入"源头活水",课堂由此而生趣盎然。也只有充满生趣的课堂,才有学生情感、心智的积极投注;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心灵接通,才会碰发智慧的生命的火花。具体实施起来应注重两点:1、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体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兴趣和感情;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生活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底蕴;兴趣和习惯则是终身学习的源动力。其次,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做"白日梦"吧,即是就,语文教学要创造条件、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畅想、幻想。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剥夺了学生"做梦的权利",白天是理性的分析和标准的答案;夜晚,则是过重课业负担,哪里还有做梦的时空。联想、想象、畅想、幻想是人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的生命性、艺术性、创造性的体现。学生时代是人生花季,多梦年华,他们想象丰富,憧憬未来,语文教学理应利用自己学科特点,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在开启智力,也是在丰赡情感。我们的语文教学曾在"唯理性"、"纯工具"的单行道上越走越窄,导致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干瘪枯萎,同时也将衰竭学生对生活的美感和人生的诗性。培养学生敏捷的联想力、丰富的想象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它还是培养学生语文悟性的心由之路,因为,悟性就是善于通过联想、想象、综合、比较,对事物本质特征、发展趋向的领悟和把握。通过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当从以下几点着力:1、阅读教学要注重课文的整体美和情境美,对完整的形象和意蕴深长的语句不宜作过细的咀嚼和烦琐的讲解,而应提供背景,多作引导和激发,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各有差异的美感体验;2、在课文内容深厚、意蕴隽永的地方不要急于寻求正确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多多开掘此处"富矿",调动学生展开丰富多采的联想、想象、猜想,把发展思维摆在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3、引导学生多从联系的、综合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善于作多学科联系.跨学科综合。学好语文练就的应是"思接千载"、"一叶知秋"的悟的功夫,其思维的门窗应如杜甫所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三,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注重文化修养与积淀。应试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悖论怪圈:知识唯上而学生知识面甚窄,学生负担过重但却所学知识甚少。究其原因,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在语文素质的构成中,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文化积淀。语文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本身,没有文化作为内涵和背景,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包括语言积累,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便没有根基。说到积淀和积累,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背诵",笔者认为,学生能多背一些名篇佳句当然很好,但无奈名篇佳句太多,学生终其一生也难背其十一。在背的量上不可要求过高,切不可言必称"背诵",例必举古人。须知,古人学业十之入九是语文,而在当今的学业中语文只占十分之一二。现代社会知识激增,学生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能拘于"成法",误了学生"赶路"。笔者有些担心,学生还没从"题海"中挣脱,又将被压在"背文"的山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除适量的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在广泛涉猎中培养一两个兴趣点,由这兴趣点形成文化积累的基本支柱,再围绕这一支柱四面掘进,多向摄取,进而达成博与专的统一。扩大知识视野,增强文化积累,不能局限于狭义的语文学习,各门学科、各项活动领域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和凭借。阅读一些关于哲学、科学、历史、人生等美文、专著,就是语文学习,甚至比狭隘的、纯粹的语文学习更有益,这是思维和语言的同步训育,其中有"悟"的奥义。
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生活经验是根,文化积 累是干,联想和想象则是春风春雨,在这生命之树上鲜亮地盛开着水淋淋的花朵,那便是悟性。
二、灵性。如果说悟性是一种智力,而灵性则是一种智慧。"灵性:智慧;聪明才智。"②灵性作用于人的突出特点是:情智活跃,应对机敏,充满活力,善于创新。在语文学习中,灵性表现在对语言、文章、文学的灵敏反应,新颖而深刻的理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具有个体生命生动独特的表达方式。语文教学既可以把孩子教聪明,也可以把孩子教笨,关键取决于对孩子的灵性是培育、抉发,还是漠视和扼杀。培育灵性的语文课堂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富有人情味,而且时常充满浪漫情调。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理性的太多,动情的太少,学生一不留神,动了感情,就要受到老师的"调控"。老师呢,更是理性的化身,他们在学生面前动容、开怀、落泪,岂不有失师尊,有辱斯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就是这样戴着传统的人格面具和现实的应试枷锁进入课堂的,课堂教学犹如牧师布道,自然死气沉沉。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只能是"小木偶"或"应声虫"。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堂应是最有激情的课堂,语文老师也应是最富感情的老师。语文教学在动情处师生载笑载言,或泣或歌,低吟长啸,这才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勇敢挑战,才是语文教学的大境界;也只有在这种贯注生气、融会性灵的课堂里,才能培植生命的"灵苗",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才能共同享受到文化的养育。其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对话,是交流,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语文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训",形式上花梢了,实质无进展。深层考察,都是"知识理性"、"教师权威"观念制导下的产物。这种观念认为,教学中,认知是至上的,甚至是唯一的,老师是真理的代言人。这种观念已受到现代教学论的质疑和驳诘,在语文教学界则更需清理和反思。每个学生都有老师没有涉入的文化世界和感情世界;课文不仅是向我们传布信息,而且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是作者认知世界、社会、人生的一种诉说方式,是对真善美的赞许和憧憬。学生进入课文各自带着既有的经验,自有自己的"接口"和"通道"。教师的责任就给予相应的引导、启发、铺垫和激励,而绝不能越俎代庖,唯我独尊。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与课文沟通,也不能与教师沟通。语文课要达成对话、交流、会谈之境界,有三个指标:1、学生提问比老师提问多。老师的问题是问题的假设,学生问题才是真实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并在学习中遇到新问题,老师为学生解惑,而不是倒过来。2、学生表现、表达的机会比老师多。在课堂上,学生是风景,老师是背景,老师要多多地站在教室的后面,把学生推到前台。教师的最优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而不是教师自我表演。3、老师在讲课时允许学生随时插话,时时悦纳学生提出疑问,表达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感受。老师上课不是作指示、做报告,而是倾心交谈,自由讨论,所以随时插话有利于辨明问题,引入新的思考,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讲课时应尽量创设、提供"插话"的机会,而不应是滔滔不绝,自说自话。其三,还学生一双慧眼,尊重学生的灵性表达。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现、探寻自己的"哈姆雷特",即使有所偏差,也比给予现成的答案更有益,因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究,其过程就比获得正确的结论还要重要。在语文灵性培养方面,写作教学比阅读教学陷入的误区更深。传统的"文以载道"本就漠视"言传心声",而应试作文训练更是在"载道"和技巧上打转,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语言实际和思想实际,为讨得应试高分,学生练就的是媚世之思和佞巧之言。这种训练非但不能开人心窍,启人慧眼,反而是一种心灵的遮蔽。教师在这种观念下的作文指导,不可能尊重学生灵性的表达,稍有灵气的语言,也会为求稳妥而斫夺其生趣。有学生写道:"冰融化了,化成了春天。"老师改为:"冰融化了,化成了水。"有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老师统统判为病句,批道:"活泼一词只能形容人。""开花不可能有声音。"③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学生作文中的"嫩蕊"是多么值得保护啊。保护学生富有灵气的表达,实质是在保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灵性!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