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者:李弗不 江西省清江中学老师走进教室上课时,最少者是手里拿着一本光溜溜的教本或准备好的多媒体教案,一般的都是拿着课前备得密密麻麻的课本和写得详详细细的文字教案。有的老师还不止这些,还拿着其他的一些资料进教室上课,甚至搬“砖头”(辞典、辞海等)上课。这样上课的老师虽然不乏引经据典者,但我认为这样上课总归不好,这样上课看似有准备,其实准备不足,而且显出教师的笨拙,甚至蹩脚。不要说学生会看得厌烦,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累赘、繁琐。你想啊,教师本是知识、学问的代言人,学生不懂的,学生有疑问的东西,你老师本应该是脱口就能回答的,可你却手里拿着资料翻来翻去,看后才能回答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教师站在讲台上,不就犹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么?演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要回过头去看看剧本,那是如何一种演技呢?好的优秀的演员不光能将台词烂熟于心,而且会依据舞台环境创造性地发挥台词,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使观众目不转睛地专心致志地盯着看。当然,话说回来,教师又不是神仙,哪能什么都记得住,什么都晓得呢?不懂的知识,不懂的学问多得是。但是,对于一节要上的课来说,对于这节课要涉及的知识
空手上课初探,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作者:李弗不 江西省清江中学
老师走进教室上课时,最少者是手里拿着一本光溜溜的教本或准备好的多媒体教案,一般的都是拿着课前备得密密麻麻的课本和写得详详细细的文字教案。有的老师还不止这些,还拿着其他的一些资料进教室上课,甚至搬“砖头”(辞典、辞海等)上课。这样上课的老师虽然不乏引经据典者,但我认为这样上课总归不好,这样上课看似有准备,其实准备不足,而且显出教师的笨拙,甚至蹩脚。不要说学生会看得厌烦,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累赘、繁琐。你想啊,教师本是知识、学问的代言人,学生不懂的,学生有疑问的东西,你老师本应该是脱口就能回答的,可你却手里拿着资料翻来翻去,看后才能回答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教师站在讲台上,不就犹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么?演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要回过头去看看剧本,那是如何一种演技呢?好的优秀的演员不光能将台词烂熟于心,而且会依据舞台环境创造性地发挥台词,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使观众目不转睛地专心致志地盯着看。
当然,话说回来,教师又不是神仙,哪能什么都记得住,什么都晓得呢?不懂的知识,不懂的学问多得是。但是,对于一节要上的课来说,对于这节课要涉及的知识,要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涉及的知识、问题等,教师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也就是说,你都做了这样充分的准备,还又拿课本、教案(包括多媒体教案),又拿资料等等去上课,有必要么?换句话说,你是优秀的教师么?甚至你是合格的教师么?我认为,课前的充分备课、充分准备和思考设计,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丢开教本,丢开教案,丢开各种参考资料,去徒手(不借助任何媒体)上课。凡是能徒手上下一节课来的老师,都起码令我感喟吁吁,而其中佼佼者,又令我五体投地,高山仰止!我至今记得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他往往空着手走进教室,给我们学生上了一节节多么精彩的课呵!如今,我自己也作教师快20年了,徒手上课,始终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实践过,成功过,也失败过,酸甜苦辣各味具全,实践、探索,感想、总结,收获了四个“果实”,一书以就教于同行。
激趣学生
上惯了老师拿着课本和教案的课的学生,突然一下看到老师两手空空地走进教室,还以为要搞什么活动呢,学生这一下的激动啊,那就甭说了。课间休息时活蹦乱跳的,以及大声喧哗叫嚷的学生,此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等同学们好奇的双眼紧盯着老师的举动,还没有缓过神来时,老师的课已经开始了。同学们这一下更专注了,以往上课时,所有有小动作的同学,这一下全都来不及“发挥”了。老师流利地说着课文的内容,分析着问题,板书着文章的结构,趣问着学生认为的难点、疑点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心想:啊,老师真是神了,怎么就记得这么多呢,记得这么牢固呢?这篇课文,学生我可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我都还是背得结结巴巴,怎么老师却脱口就出,张口就来呢?老师的大段大段地十分流利地毫不打突地背诵课文,讲解内容,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引导同学提问和讨论问题,无疑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不是节节徒手课有这样大的新奇或新鲜,但老师的徒手上课,比起拿着课本、教案上课要有吸引力得多。据我的体会,如果教师徒手上课,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整堂课跟踪你,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听着你的条分缕析,回答你的深浅趣问,配合着你的课堂进度、计划。学得主动,思考积极的学生,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可爱地“为难为难”你。有时,恰是因了这个小小的“为难”,把全班同学的专注目光再次专注起来,可以说是已达到了高度专注了。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无论你老师是讲,是问,还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可以灵活地穿插,都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这种课堂,可以明显地引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体说来。一、背诵的兴趣可以引发。学习中,不少同学把背诵视为畏途,视为末技、雕虫而有意无意地漠视。看到老师这样的背功都吁吁不已了,于是也就兴趣倍增。记得宋代学者张载说过“不记,则思不起”①;清代史学家童学诚说过“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②;而朱自清先生说过“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③;美国作家麦克利什也说过“所谓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记忆。没有记忆,就是没有知识”。我非常赞同这些观点。二、理解的兴趣可以引发。要牢固地记忆东西,大多时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了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当然,不理解有时也能记住,但绝对不如理解了的记忆准确、牢固。三、勤学多练的兴趣可以引发。为了能够丢开一切书本而准确地说、写,自由地运用知识,没有勤学,没有多练是无从谈起的。四、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引发。拿着书本、资料学习,一般是属于借鉴式的学习,借鉴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抛开书本、资料而进行徒手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属于创造性的学习了。五、写作的兴趣可以引发。假如都能徒手自如地进行学习,运用知识了,写作还成问题么?“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吾手写吾心也”。(叶圣陶)把心声形诸文字,写作就成了学习中的乐事、美事,作家不就是这么产生的么?……总之,教师的徒手课堂,的确能够实实在在地大激学生无穷之趣也。
挑战自身
徒手上课,对于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记忆力衰减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虽然心理学上说,人的记忆力是可以无限量地开发和利用的,但是,人的实际记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记了这里忘了那里,记了那里又忘记了这里,这是我体验得要不要的实情。为了能上好一堂徒手课,课前所花费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一节课了,花上三五节课、五六节课甚至十几二十节课的时间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出色地或完满地上下这节徒手课来,那所花的十几二十倍的时间也是值得的。问题是,有时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还是上得不尽如人意,还是有一种失败的感觉。
徒手课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能否倒背如流地烂熟课文。只有做到了烂熟课文,能倒背如流,你才能考虑、设计课堂上的其他内容。丢开了课本、教案以及任何参考资料,两手空空如也地走上课堂,不记熟范文就无从说起。而徒手课不光是要记住范文,步奏、进度、板书等等样样要烂熟于脑海中,这对教师的记忆极限是很大的挑战。可想而知,要把范文以及课堂步奏、过程等都了然于心,再加上要考虑课堂上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变,备课工作量是大大地增加了。完全可以说,如果你不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根本没有低气、没有胆量走上徒手课堂的,或者你走上了这样的课堂,你即使不大汗淋漓、颤颤兢兢,你也会有如履薄冰之感。上好这样的课真是不容易呵,真是难啊,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世界上的难事都是人所为。徒手课也是可以实行的。首先,能成为一个教师,他(她)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驾御课堂应该说是毫无问题了。其次,课本范文老师们做学生时也可能读过背过,做教师时又可能多次教过,花上一点时间是可以熟记的。比如,语文课文里的古文、诗、词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现代文,花上一定的时间,是完全可以熟记的,可以烂熟的。西汉时的承相张安世都能把遗失了的三匣子书,记得一字不差;益州别驾张松,看了一遍曹操撰写的《孟德新书》,便能从头到尾,朗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威廉·李卜克内西说:“马克思的记忆力是罕见的,他从不忘记什么”;郭沫若在二十岁前,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都背出来。茅盾能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背出来。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职员友奇英哲,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0000位……名人的记忆力我们虽不敢比,但这起码说明了记住点东西是完全可以的、可能的。我就尝试过教读过《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师说》《过秦论》《六国论》《鸿门宴》《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谈骨气》《拿来主义》《我若为王》《周庄买水》《祝福》《药》……这些徒手课上下来,学生们都是一片吁吁声!而自己记忆犹新的觉得最棒的还是上《滕王阁序》。我把《滕王阁序》倒背如流,连标点符号都记得一清二楚。典故出处,典故寓意,释句连义,妙引钩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空前和谐。教者学者学知启智,收获颇丰。再次,即使教师有暂时的疏漏,恰当地巧问学生,让学生说出你所遗漏的东西,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
创新课堂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以惯之的课堂,是毫无新奇感的。只有不断地变换方式方法,不断地创新,才有无穷的新鲜感和生命力。过去上课,说教师们多用填鸭式、灌输式、单向式的方法,把主体和主导的位置颠倒了;而现在上课,绝大多数教师怕自己又滑入过去的泥坑,就一味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难怪有人说,课改后的课有如开讨论会,更有甚者说是当街赶集。中国人啊,总是容易走向极端。而我认为,好课是不定方法方式,是不断创新的。拘于一种形式上课,再优秀者,也会把课上死,把学生窒息。徒手课的出现,无疑给课堂又注入了一股清泉、一缕清风。清泉沁人心脾,清风扑人耳面!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