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学生习作:杂记的讲评与讨论» 正文

学生习作:杂记的讲评与讨论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98

概要:浙江省舟山中学 厉敏一、讲评与讨论的意义及作用学生的杂记写作,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刚开始练习杂记时,大多热情很高,觉得这种作文形式少拘束,较自由,有什么写什么,写起来顺手、舒畅,有内容可写。所以头几篇常常是图文并茂,洋洋洒洒。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有此同学篇幅短了,字迹潦草了,内容老套了,文笔生涩了。可以看出,有些完全是为了应付交差,少数甚至干脆逃避不交。出现上述现象,我想,也许有作业量重,或缺乏写作素材等原因,但关键还是兴趣问题。开头学生对写作杂记感兴趣,是由于学生对杂记这种形式感到新鲜。而几经接触后,新鲜感就消失了。再加上学生的见闻有限,写了几篇之后,渐渐感到似乎已无话可说或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了。如何保持学生写作杂记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写作热情呢?如何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和写作思路,始终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呢?我觉得坚持正常的、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杂记讲评和讨论,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写作思路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对讲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讲评时只是按批改时的大致印象或晴蜓点水或笼而统之地说几句。既缺少分析与归纳,又无所谓主次轻

学生习作:杂记的讲评与讨论,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浙江省舟山中学 厉敏

一、讲评与讨论的意义及作用

学生的杂记写作,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刚开始练习杂记时,大多热情很高,觉得这种作文形式少拘束,较自由,有什么写什么,写起来顺手、舒畅,有内容可写。所以头几篇常常是图文并茂,洋洋洒洒。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有此同学篇幅短了,字迹潦草了,内容老套了,文笔生涩了。可以看出,有些完全是为了应付交差,少数甚至干脆逃避不交。出现上述现象,我想,也许有作业量重,或缺乏写作素材等原因,但关键还是兴趣问题。开头学生对写作杂记感兴趣,是由于学生对杂记这种形式感到新鲜。而几经接触后,新鲜感就消失了。再加上学生的见闻有限,写了几篇之后,渐渐感到似乎已无话可说或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了。

如何保持学生写作杂记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写作热情呢?如何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和写作思路,始终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呢?我觉得坚持正常的、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杂记讲评和讨论,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写作思路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对讲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讲评时只是按批改时的大致印象或晴蜓点水或笼而统之地说几句。既缺少分析与归纳,又无所谓主次轻重,方法又比较单一。所以讲评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过场戏”。有的时候甚至干脆“跳过场”,省略不讲了。所以,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对杂记写作的逐渐冷淡厌倦,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杂记的讲评课,把杂记的讲评看作是写作教学的“重场戏”,根据我所接触到的一些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我觉得: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杂记讲评与讨论,至少能带来如下作用:

之一:能够将在杂记批改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特别是对发现的优秀之作包括在某一方面较有特点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或加以宣读,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提高杂记写作的积极性,重视自己的每一次写作实践。

之二:能够通过相互的借鉴、启发、吸收,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拓宽写作的路子,丰富自己的题材类型和表现方法;同时通过相互比较,学会区别优劣,认识短长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评水平。

之三: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评和讨论,逐渐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说明、论证、归纳、驳难等方法。这样,不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之四:能够通过讲评和讨论,使学生对杂记中所涉及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纠正某些偏激或模糊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 杂记的讲评与讨论的形式与做法

形式:⑴教师讲评 ⑵学生讨论与讲评 ⑶学生自评。这里把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和讲评并举,目的是:⑴使讲评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参与意识与自我认识能力。⑶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要搞好杂记的讲评与讨论,须坚持这样两条原则:一是讲评和讨论的内容要具体、恰当。所谓具体,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既要有整体的设计与把握,又要突出重点,并时时联系学生的具体实际。所谓恰当,就是要结合写作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评褒贬适度。重在鼓励;学生讨论宜于充分,重在引导。二是讲评与讨论应该坚持形式多样。做到教与学的结合。讲评与讨论的结合,写与议结合,使学生不但有写的愿望,而且懂得怎写。形式多样还包括讲评和讨论的内容时有变换,时有更新,角度多样,不拘定式。

1、教师讲评。这是一种常规的讲评形式,为了改变过去泛泛而谈的现象,我重在讲评的内容上化力气。争取每次讲评能够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每次讲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先就本次批改情况作一概述。着重表扬本次杂记的优秀者和有进步者。然后利用较多的时间,结合每次杂记的具体情况,着重讲评、谈论一二个问题。

⑴倾向性问题的讲评。学生在杂记写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共同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如某一题材的写法上,某一观点的论述上,某一现象的剖析上,某一手法的运用上等等。这些问题,有时会出现在同一次杂记中,也有时会连续在多次杂记中出现。这要求教师在批改时,作好记录。并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讲评。如思想认识方面,以“代沟”为例,在杂记中,有的学生谈到对父亲偷看日记、书信的愤慨,有的谈对父母“唠叨症”的厌倦。也有的表示对父母严密监视自己学习行为的不满等等。为此,我在讲评时,摆出了上述现象,并着重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父母的言行,确有不当的地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大都出于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所以我们还是应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这个问题。一味指责,只能使矛盾激化,隔阂加深。当然,对于父母的不当行为,我们可以诚恳的态度提出批评。置之不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们对父母的逐渐疏离。也是造成父母不理解不放心的一个因素。课后,不少学生表示认同老师的这种分析。

在思想认识上,学生谈论较多的还有如对初中同学辍学经商的看法,对分快慢班的心理反映,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职业行为的逆反心理。对商品经济的厌倦和不理解等等。这些需要我们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作平等公允的推讨,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走向成熟,也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以求认识的明确。

在写作方法上,也会经常出现一些共同性问题,如写影评,开始学生的写法基本上是先要复述一下故事情节。然后加入几句简短的议论,这是学生不懂影评的写法所致,我就利用讲评时间,介绍影评知识,朗读影评佳作。此后,学生的影评就大不一样。再如题材,学生觉得自己生活单调,阅历浅,没什么可写的,因此作文中的材料不是老生常谈,就是干巴巴的。我利用学生杂记的例子说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归纳了几种学生杂记的题材类型,旨在引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如读书型(如:《我读鲁迅》《读〈江淮无后方〉有感》)、知识型(如《一种新的世界观》《计算机病毒》)、新闻型(如:《市场面面观》《菜场一瞥》)。学术型(如:《论蘅芫君》《如何开发岛屿经济初探》)、影评型(《伟大的温柔评〈烛光里的微笑〉》)娱乐型(《围棋》《听齐秦〈大约在冬季〉》、游记型(《普陀山一条街见闻》《再游慈云庵》)、记实型(《军训日记》《搬家的风波》)、描述型(《三外公》《八月桂花香》)随笔型(《雨天随笔》《由学生造句想到的》)、琐忆型(《小时候》《忘不了她》)、家庭生活型(《给孙大圣的信》《月球见闻》)、童话寓言型(《电话奇遇》《铅笔盒的回忆》)、抒情型(《风的随想》《暴风雨之后》)、书信型(《给老师的一封信》《致姐姐》)、小说型(《风雨中》《红鼻子作家》)、杂感型(《“厌学风”背后的沉思》《吵架的学问》)等等。以上说明学生的题材范围还是有充分开拓的领域,通过介绍和说明,对打开学生的眼界,起到一定的作用。

⑵对比性讲评。每次以两篇同类杂记作比较性分析,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掌握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通过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寻求两文高下优劣的原因,既使学生熟悉了相互比较的方法,又使今后的写作有了借鉴的例证。

如同样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乡村巨变》只是浮光掠影地写农村面貌,立意肤浅,角度落俗,对人物的描写也只停留于表面。而《小李婶》则生活细节丰富,人物有血有肉、丰满生动,语言也很个性化。两位作者虽都出生于农村,但观察事物的粗细、提炼材料与思考问题的深浅却大不相同。又如同样写游寺庙,《普陀山一日游》仅写了一天的游历过程,而记叙描写无主次详略之分,甚至把在旅馆里收看电视的内容也作为游记的一部分,感受肤浅,落笔随意,完全是记流水帐;而《再游慈云庵》一文则不同,开头先交代以前游庙的感受,“游了那么多庙宇,见到的佛爷却如一人,难怪乎“天下和尚是一人”,再加上拜佛必烧香,烧香必捐钱,着实令人生厌。再写本次游庙的心情、原因,这次游庙本不想去,但那儿位深受家庭“教育”,考大学心切的“仁兄”,硬拉软磨,就被逼上山。既有独到的心态描写:“正赶上和尚诵经,几位仁兄居然神情肃穆,可谁也不肯先磕第一个头,不知是哪位仁兄,故意摔一跤,混乱间匆匆磕了个头,嘴里咕哝了几句,便逃也似地避开了,引得我们哄堂大笑”;又有细致的环境和语言描写。而最后下山时的心理交代和议论,起到了点题深化的作用,“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野庙,现在却游人如织,香火辉煌,我总觉得那粉饰遍地的土黄色,似乎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如果说人们从高山峻岭中感到一种美,那我从这里感到的是一种危机。语气沉重,发人深省,全文结构紧凑,表现多姿,立意独到,上下两文分析对照,优劣目辩。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谈谈“文”、“道”关系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分合论争兼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