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湖北谷城三中:胡文勇付彩娟说明:本文是我在三槐居上看到一个老师的作法,然后再和学生付彩娟一起创作的。第一篇报告及其评审意见,是在借鉴那位老师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刚才在三槐居上找了一气,没找到那个帖子,就无法在这里注明原作者了,并向原作者致以真诚的歉意。第三篇报告中的几位老师是我校的。报告构成:一、前言;二、苏迈作石钟山考察报告;三、俞樾作石钟山考察报告;四、付彩娟作石钟山考察报告;五、评审组对三篇报告的评审意见。一前言在想象中语文无所不能。现在我们都来想象,今年暑期,湖口三中高二年级安排学生开展多种门类的研究性学习,其中文科班有一个选项是,考察彭蠡湖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高二(9)班苏迈同学对此兴趣浓厚,苏迈的父亲苏轼是学校地理教师,也想解开其得名之迷,因而积极促成并参与此项考察研究。他们的考察又引起了俞樾同学的兴趣和疑问,他前往石钟山考察,并向长期居住于石钟山的亲戚彭雪琴询问,彭详细地介绍了石钟山的概况,并提供了48张照片,俞樾据此也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他们的报告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为评价此项考察和弘扬其研究精神,于国庆长假期间,由7名老师26名学生组成考察团前往考察
关于石钟山的考察报告,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湖北谷城三中:胡文勇 付彩娟
说明:本文是我在三槐居上看到一个老师的作法,然后再和学生付彩娟一起创作的。第一篇报告及其评审意见,是在借鉴那位老师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刚才在三槐居上找了一气,没找到那个帖子,就无法在这里注明原作者了,并向原作者致以真诚的歉意。第三篇报告中的几位老师是我校的。
报告构成:
一、前言;二、苏迈作石钟山考察报告;三、俞樾作石钟山考察报告;四、付彩娟作石钟山考察报告;五、评审组对三篇报告的评审意见。
一 前言
在想象中语文无所不能。现在我们都来想象,今年暑期,湖口三中高二年级安排学生开展多种门类的研究性学习,其中文科班有一个选项是,考察彭蠡湖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高二(9)班苏迈同学对此兴趣浓厚,苏迈的父亲苏轼是学校地理教师,也想解开其得名之迷,因而积极促成并参与此项考察研究。他们的考察又引起了俞樾同学的兴趣和疑问,他前往石钟山考察,并向长期居住于石钟山的亲戚彭雪琴询问,彭详细地介绍了石钟山的概况,并提供了48张照片,俞樾据此也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他们的报告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为评价此项考察和弘扬其研究精神,于国庆长假期间,由7名老师26名学生组成考察团前往考察。下面是三篇报告和评审意见。
二 石钟山考察报告㈠
考察对象:石钟山
考察目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察员:苏迈 指导人:苏轼
考察时间2005年7月12日
前人研究成果:郦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认为,潭上有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以为是石声如钟。
对郦说的看法: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对李说的看法: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也?
考察设想:一、探访当地人士 二、实地考察。
考察过程:
1.白天探访寺僧。寺僧们是相信李渤的说法的,所以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父亲笑笑,并不相信。
2.暮夜月明之时我和父亲乘小舟至绝壁下。
所见及所闻: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有颧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说明:此为渲染考察时的恐怖气氛)。我和父亲正心惊肉跳准备返回,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于是我们父子鼓起勇气,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父亲兴奋地说,噌吰者,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者,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骗我们啊。
考察结论:石钟山因山体下部有许多洞穴与裂缝,石洞石缝中,风水吞吐,发出钟声,所以其得名应为风水声如钟。这个说法和郦元的说法相近,而郦元没有说清楚山体下部有许多洞穴与裂缝,故而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考察心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虽目见耳闻,然而解释得不够详细清楚;渔工水师虽也目见耳闻,却不能用文字表达;一般的人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陋者又用斧头敲打岩石的方式,牵强附会地去解释,这就是石钟山的得名不能流传的原因啊。
三 石钟山考察报告㈡
考察对象:石钟山
考察目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察员:俞樾
考察时间2005年9月18日
前人研究成果:郦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李渤认为,潭上有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以为石声如钟。苏迈认为,石钟山因山体下部有许多洞穴与裂缝,石洞石缝与风水相吞吐,发出钟声。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看法:据亲戚彭雪芹以前的介绍,石钟山大概是因为山形像钟,因而前人的这些说法可能都不对。
考察设想:1、详细请教亲戚彭雪芹。2、根据彭雪芹所讲,考察其山形,最佳时间是冬季枯水期,然而学校要在10月份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总结,于是想到彭雪芹有大量的关于石钟山的照片,其中很有可能有枯水期的,通过照片也可以“耳闻目睹”。3、实地去听听“风水声”,去敲敲石声。
考察过程:
1、 访问亲戚彭雪芹。彭向我保证他的话绝对实事求是,我向大家保证我也是如实汇报。彭的说法如下(另附48张关于石钟山的照片,其中枯水期有25张):
苏轼和苏迈说石洞石缝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宛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二苏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2、实地考察:这一天和风细雨,但也有波涛声,听起来与别处没有什么差别。我到得山上寺庙里,借来铁锤,东敲敲,西敲敲,声音各不相同,但世上的石头恐怕敲打出来的声音可能都是不相同的,即使这里的石声如钟,想想也有很多地方的石声也如钟,这也不足以作为其得名之因。
考察结论:
石钟山因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四 石钟山考察报告㈢
考察员:湖口三中高二(9)班苏迈、俞樾等26名学生
指导人:地理老师苏轼、历史老师张力、数学老师许红光、语文老师胡文勇等7名老师 考察时间:2005年10月5日
考察目的:解开石钟山命名之迷,评价苏迈、俞樾同学的考察,弘扬他们的研究精神。
前人研究成果:
郦元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认为敲打石钟山的岩石,石声如钟。苏轼父子偏向郦元之说,并补充说山有洞穴和裂缝,石洞裂缝中,风水吞吐,声如洪钟。俞樾根据他人的资料,认为石钟山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对前人成果的看法:前人所说概括起来有两大类:1、声如钟,包括石声如钟和风水声如钟;2、形如钟。分析他们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似乎声形两个因素都有。
考察设想:1、从声形两个方面考察并核实前人的资料。2、利用国庆长假考察,一因为也是一次不错的假期旅游,也便于集中考察研究的爱好者,二因为是涨水期,可以采集到风水声的资料。至于不是枯水期不能进洞的问题,学校有现代化的仪器电子眼、传感器、红外线等来解决。3、参照前人资料,再凭借张力老师对这一地区的历史知识、许红光老师的数学知识、胡文勇老师的想象能力以及苏轼老师的专业水平,综合会诊,从根本上弄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察过程及结果:
秋高气爽,上午10点大家乘船抵至石钟山,远远望见湖中两座小岛,近看岩石侧立,如摩天大楼。大家都在欢呼,早有张力老师开始了滔滔不绝的历史介绍,许红光则带领学生测量两座小岛的绝对海拔和相对海拔。这时从西边刮来一阵大风,随即便传来噌吰镗鞳之声,苏轼就得意地说:“大家看,那里就是洞穴和裂缝,石洞石缝中,风水吞吐,轰然发出噌吰镗鞳之声。”
许红光又忙着测水速和风速,张力拍照拍得不亦乐乎,胡文勇在呆呆地思考,只有俞樾不服气地说:“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吞吐,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苏老师有点恼火,却又没有理由反驳,只得看着俞樾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上一骨堆仪器,很快,电脑上的画面让大家目瞪口呆:只见水面10米以下有很多门,有一个特大,里面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其中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俞樾调出一组由其亲戚彭雪芹提供的照片,和电脑上的画面一模一样。现在轮到俞樾得意了:“大概还是因为石钟山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才以钟命名的。苏老师那天来考察就如同只过其门而末入其室啊。”苏轼有些难堪,但到底专业水平高,在现代化的仪器面前很快醒悟了自己认识的片面,不禁感叹道:“后生可畏呀。”这时船已经靠岸,一行人踏上上钟山,有同学拿斧头去敲击岩石,许红光则接过笔记本,测试岩石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以及声音的波长与频律。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