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川省宣汉中学 现在的语文高试,作文60分,占了整个试卷的40%,可以算是半壁江山了。毫不隐讳地说,高考语文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好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写好考场作文。怎样才能写好考场作文呢,必要的技巧是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进入考场后到发卷前的一段时间往往可能出现一些紧张。过度紧张,成绩大多不够理想;但缺乏适度的紧张,往往又是造成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此时, 要学会自我调节,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或数数字,或看看考场环境,也可以想想以前做过的愉快的事,恢复自信。高度的自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秘诀,只有坚定自信,才可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人的精神因素在特定的情况下起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审题是成功的关键话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但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否则就有跑题、偏题之嫌。比如,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以“杂”为话题,不限文体写作,有相当多的考生不解题意,把说“杂”写成“杂说”。如果写议论文,“杂”是论说的对象和内容,可联系“生活、科学
沙场鏖战智者胜,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四川省宣汉中学
现在的语文高试,作文60分,占了整个试卷的40%,可以算是半壁江山了。毫不隐讳地说,高考语文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文的好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写好考场作文。怎样才能写好考场作文呢,必要的技巧是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进入考场后到发卷前的一段时间往往可能出现一些紧张。过度紧张,成绩大多不够理想;但缺乏适度的紧张,往往又是造成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此时, 要学会自我调节,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或数数字,或看看考场环境,也可以想想以前做过的愉快的事,恢复自信。高度的自信心是考生成功的秘诀,只有坚定自信,才可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人的精神因素在特定的情况下起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审题是成功的关键
话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但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否则就有跑题、偏题之嫌。比如,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以“杂”为话题,不限文体写作,有相当多的考生不解题意,把说“杂”写成“杂说”。如果写议论文,“杂”是论说的对象和内容,可联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而“杂说”是体裁,有如“漫谈”。有不少考生宿构套袭,写“杂说SARS”,这当然与题旨相悖。还有的考生将“杂”混同于“博”,写求知应博古通今,为人要胸怀博大,这显然文不对题。所以,我们应该有审题的意识。
首先,要弄清楚“提示材料”的作用,推敲材料。“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并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的“材料”,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并不是题目,它只是一个写作的规范。但是,有些材料也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
同时,要注意推敲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如2004年全国卷(四)作文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题目是美丽的开始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文章的标题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标题是文章内容与读者情感交流的第一个接触点,是使人“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第一印象。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独到。
常用的方法有:一是化用词语、成语、俗语等拟标题,如中学教材中有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采用成语作标题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巧用数学公式拟标题,如用《1+1=2吗》来作为论述文的标题则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三是运用对比来拟标题,如用《生死谈》、《成功与失败》等标题能直接揭示文章的内容。四是引用古文拟标题,如《行成于思毁于随》、《千里之堤,始于蚁穴》等引用古文标明文章内容。五是借用修辞拟标题,如《孔雀东南飞》、《丰碑》等用起兴和比喻的修辞来增加文章的色彩。不过我们也要注意的:①标题一定要符合主体内容,切忌不能单纯为取悦评卷教师而矫揉造作,造成华而不实之感,甚至是文不对题;②不要把话题当标题,这种题目的作文不但标题雷同,且内容过于宽泛,很难写出高分作文来;③不要老套,要新颖。0c
另外,常有考生空缺作文题目,根据评分规定,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有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很是可惜。
文体是前进的扁舟
高考作文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应有可以尽有,文体不限,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由于连续几年考“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一种负面效果日渐显现出来:当今的高中生,许多人已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来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会儿玩抒情,一会儿玩哲理,事件模糊,人影晃动,结构无序,乱蹦乱跳,犹如“四不像!我们应该明白: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你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写成这种文体!
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察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漫谈“动”与“不动”的辨证关系,抒写自己的独特的感悟。
选材是成功的保障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规定,作文可分四类给分,每篇分“内容”“表达”“特征”三个得分点,各占20分。“内容”属基础等级,主要以是否充实,感情是否真挚做参考。因此,对主体材料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类文要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就要求考生所选材料必须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且行文真诚、恳切、感人。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的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为例来说,作文话题开放性较强,贴近生活,可以入文的素材俯拾皆是。从考生试卷上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阅读面宽,思维放得开,材料十分丰富,诸如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屈原、项羽、司马迁、李白、孔繁森、李素丽等等。这些材料如果切入点好,分析到位,都是特别恰当而典型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①素材缺乏,材料雷同。绝大多数考生的阅读视野相差无几,所选材料缺乏新颖性。翻阅今年的考场作文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多的素材有刘翔、徐本禹、田世国、中国女排等,初阅时眼前一亮,但看得多了,难免有“至今已觉不新鲜”之感。②素材贫乏,材料幼稚。有一部分考生大概平时缺乏积累,素材贫乏,内容单薄,材料幼稚,所选材料总是不外乎“我的同学某某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这次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我和同桌闹别扭了,考试时他出人意料地借给了我橡皮用”,“上学期间,我的父母从未来学校看过我,快高考了,他们出人意料地来了”等等,出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幼稚文。③材料不准确,思想有偏差。比如写妈妈如何受奶奶的气,自己是如何的恨奶奶,或者写爷爷如何偏心,只喜欢叔叔家的弟弟而不喜欢我等。这样的材料不能弘扬真善美,给人以思想不健康之感,得分绝不会高。
卷面是最好的名片
在书写上力求规范。人们都说,字是打门锤。一笔流利的书法,让阅卷教师有赏心悦目之感,这首先就给老师良好的印象。即使达不到书写流利,也应该做到认真,最起码要让评卷教师在评阅上不出现认字困难,影响教师情绪。
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有很多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习惯把字写得像芝麻一样小,老师的改这样的作文卷,简直要象福尔摩斯似的,拿个放大镜才行。我想格子有多大,你就可以写多大的字。字写大了,地方宽裕了,才比较容易安排字的结构。
准备一支好用的笔。不要用碳素笔,用碳素笔写的作文谁都不想看,因为它太刺眼。不要用那种极细极淡的圆珠笔,因为那样的笔写出来的字,老师看起来挺费劲的。特别是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老师,眼睛不好使,看这样的文字就特别累,一累,“感情”就不好了。最好用蓝黑色的圆珠笔,清秀柔和,可以给人留下很好的视觉印象。
注重卷面的整洁干净。考场作文忌讳在上面勾画删改,添加涂抹,卷面整洁能让评卷教师感觉到此文是一气呵成。而认为你的文学功底不错,对你自然就有好感,分数怎么会低呢?
在写作文时要勤分段。一篇好文章应注意分段,分段的好处在于自己作文时不但思路清晰,而且从整篇文章的卷面效果上看去也有一种美感,自然会引起评卷教师的对你作文的好感。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