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扬起风帆,回归人本━━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正文

扬起风帆,回归人本━━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72

概要:宁夏银川二十五中 王晓静人类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文学就是忠实的记录者,随着社会时代推移,文学在发展;因循政治经济兴衰,文学在变化。文学把“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囊括其中,观照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学是浓缩的生活,生活是放大的文学,高中语文课程正是其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语文教学改革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之路——扬起风帆,回归人本。一元宗旨感悟语文学科是发展创造思维的学科,文学作品是灵感与智慧的结晶,汲取前人经验,形同“品荼”,荼叶入水,慢慢泡开,溶进生活的海洋里,细细品味,才从缓缓升腾的热气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①的壮观;听到“鳮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②的自然;环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③的悠闲;感喟“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④的凄美。景、情、理点点滴滴渗进心田,泛着涟漪,慢慢晕开……。这就是感悟,这就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⑤的境界。传统分析法,如“庖丁解牛”鲜血淋漓,令人望而生畏;如欣赏美女,断臂流血,花容失色,美感荡然无存。感悟是一种整体感受,从整体掌握气韵、神韵、灵魂,复与心动相间,人生风云、历史变迁、尽收眼底。熏陶渐染

扬起风帆,回归人本━━语文课程改革刍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宁夏银川二十五中 王晓静

人类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文学就是忠实的记录者,随着社会时代推移,文学在发展;因循政治经济兴衰,文学在变化。文学把“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囊括其中,观照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学是浓缩的生活,生活是放大的文学,高中语文课程正是其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语文教学改革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之路——扬起风帆,回归人本。

一元宗旨

感悟

语文学科是发展创造思维的学科,文学作品是灵感与智慧的结晶,汲取前人经验,形同“品荼”,荼叶入水,慢慢泡开,溶进生活的海洋里,细细品味,才从缓缓升腾的热气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①的壮观;听到“鳮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②的自然;环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③的悠闲;感喟“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④的凄美。景、情、理点点滴滴渗进心田,泛着涟漪,慢慢晕开……。这就是感悟,这就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⑤的境界。传统分析法,如“庖丁解牛”鲜血淋漓,令人望而生畏;如欣赏美女,断臂流血,花容失色,美感荡然无存。感悟是一种整体感受,从整体掌握气韵、神韵、灵魂,复与心动相间,人生风云、历史变迁、尽收眼底。熏陶渐染,经心灵过滤,积累沉淀为心中的“一座冰山”,遇到生活事理稍加碰撞,自然消融而溢满心胸。

感悟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的心门,人入文中,文入心中,有共鸣,有体悟,全新的体验在心灵之河上濺起浪花,才是融情入理的真境界。“他人云云,总不如自悟之了了⑥”,每个学生都可以用心感受作者的脉搏和心跳,共鸣多、感悟多、受益多;共鸣少、感悟少、受益少。或者与某篇作品“相见恨晚”或者“话不投机三句多”,这是读者与作者距离远近,感情亲疏的反应。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就是基于感悟上升到理念,建立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高中语文新课程正为即将成人的学生开启感悟之门,“如果欲学诗’,感悟就是“功夫在诗外”了。

两大支柱

工具性与人文性

感悟使学生最直观地触摸文学的真谛时,还要深入探讨语文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工具性体现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需要一字一词,一砖一瓦的积累,然后才能高屋建瓴;人文性奠定人的“精神底子”,在借鉴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达到间接积累经验,填实自身的精神支柱。工具性为表为形体与外壳,人文性为里为思想与灵魂,两者互为表里,过去争论何者为主的问题,只是关注了语文本身的一个侧面。

作家孙犁在一篇回忆性散文《故乡》中,提到他两次回故乡,“一次是和那个女人相好”,“一次是和那个女人不睦”,为什么这两种不同的心绪中他都要携她踏上归程?一是他迫切地想让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分享他的幸福快乐,一是故乡能消融他的郁闷,简单的两句话,令人长久地回味,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在简捷的背后,隐隐露出人性的复杂,“犹抱琵琶半遮面” ⑦,引而不发的境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撩开语文的面纱,我们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各掌管“一方水土”,两大支柱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两大支柱并擎,搭建学生知识与经验的平台,烘托这样一幅画面:学生对着交响乐曲谱,各执一种乐器,共同演奏交响乐。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就是再现场景,新课程提倡二者并重,两条腿走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在两大支柱的立足点上提出三维目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⑧。来到学校学习就是为了不断自我提高和突破,实际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成长过程,没有否定就没有更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而创造是一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状态,与领悟的程度相融合。语文的精髓“真是生命,爱是核心,美是魅力”,学语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每一篇作品,从中获得新的美感体验,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获得新的启示,从中学到生活经验,找到新的写作方法,那怕引用个别字词这样的收获也值得赞许,而不是深挖,“解剖麻雀”,看过了五脏六腑却两手空空。

知识与能力是地基,过程与方法就是设计与施工。所以“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⑨。陶渊明“不求甚解”,诸葛亮“观其大略”,“一种好的方法胜过读一百本书”⑩。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通过“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世变迁,四个女人”把人生悲欢离合诉诸笔端,令人赞叹唏嘘,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一篇作品放在心间成为“一座冰山”,某种春暖花开的情景中,才会“润物细无声”的受用。于“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尝一勺水尽知四海水味”(11)。语文课不能包打天下,年龄到了,轻轻一点拨,就“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⑿了,功夫在语文课堂之外,只要有明确的目标,何愁“八千里路云和月”(13)不能尽收眼底?

四种程序

诵读 借鉴 探索 实践

诵读是传统教学中的经典方法,随着标准化考试的引入,诵读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领悟到的是调动生活积累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如能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读到“筋肉”,才充分体现了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读者站在桥的这一头,作者站在语言文字的那一头,中间的桥就是语言文字。诵读是一个由语言━━内容━━语言的过程,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再回归语言的过程。鲁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描写先生读书惟妙惟肖,那“拗过去的头”一直定格在历史的时空里。忘情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种独到的境界,《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腾王阁序》、《赤壁赋》等名作,自古以来文人学者,近乎对古代哲人精神崇拜式的背诵,更多地是被古人的气度、情操所感染,镌刻在我们的大脑。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阅读,把名篇读好一辈子受用,把诵读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血肉,铺就了我们的精神底色。诵读涵咏,读者与作者对话,是美诱惑了读者,是美激发了联想,是美丰富了情感,是美高尚了情操。是美把作品的规定性与学生的独创性统一起来了。

诵读是入门,借鉴就跨进了赏析的门槛,通过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借鉴相应的生活经验,借鉴文章的精华━━最精彩的地方,借鉴相应的写作经验,张志公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积累素材,有效解决了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的问题。名家名作是借鉴的典范,《老山界》“之”字形火把的描绘,声音的描绘,亦真亦幻,需超越时空去理解。经过借鉴,见微知著,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和审美的需要,甚至生活需要,发展需要。

做为学习者,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最重要的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因为思考,就必须读书和学习;因为思考就必然要记录和写作;因为思考,就会探索和实践;而思考其实就在做研究性学习。毛泽东讲过: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探索的过程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相应的人文内涵,纯化了情感,巩固了价值观,完善了人性,“唤醒了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囚禁的情愫”(14)。探索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独立的思维,严密的思维,系统的思维。

由探索进入实践,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学生经过独立意义上的心灵过滤、积累、沉淀,步入了语文━━生活━━语文的航程,把从诵读、借鉴、探索中领悟到的素养,倾洒到创作中,开始了倾吐心声的历程。阅读是吸收,也有倾吐;写作是倾吐,也有吸收;表达是倾吐,也有吸收,在这吐纳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完成了独立意义上的飞跃。

有人称赞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历”,字字是自家写出,亦字字从古人得来。讲解深透与写作并无很多联系,而博览群书,开卷有益,才能把文章中“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那些闪光的字词句与自己的心灵、思想、感情重新整合,诉诸笔端。

新课程借助语文教学擦亮文学明珠的宏伟蓝图,镶嵌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帷幕上,倡导中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生活。尽管生活不能涵盖全部语文,而语文注定是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反映。语文新课程扬起风帆回归人本,在继承在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把语文教学引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注释——————————————————

1、 王维诗

2、 陶渊明诗

3、 范仲淹诗

4、 辛弃疾诗

5、 李清照诗

6、 《菜根谭》语

7、 白居易诗

8、 苏霍林姆斯基语

9、 《柳南随笔》引自陈潮溪《新语》

10、 《菜根谭》语

11、 《红楼梦》

12、 岳飞诗

13、 苏霍林姆斯基语





作者邮箱: 163.com.wxiaojing1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该发挥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