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标点符号使用手册» 正文

标点符号使用手册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791

概要: 1、若标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或现象,且之间表示承接、层进和并列关系时,中间可用间隔号(•)如: 《画蛋•练功》 《树木•森林•气候》 《篱笆•女人•狗 》 《合力•动力•凝聚力》 《 崇高•质朴•创造》——长影的艺术追求 2、由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可用问号。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觅渡,觅渡,渡何处?》 《“友谊”,还是侵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岂能以好恶辨亲疏?》 3、在文艺评论、文学鉴赏或读后感式的文章标题中,可在副标题中用标点来解释说明对象。如: 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 名文未必无讹——也谈《读孟尝君传》 4、在报刊杂志上,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运用比较复杂,以下几种情况一般要用标点: ①、需要强调的专名、简称一般要加引号。如:“非典”、“一国两制”、“台独”、“禽流感”、“三个代表”、“三观教育”“SARS病毒”等等。 ②

标点符号使用手册,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1、若标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或现象,且之间表示承接、层进和并列关系时,中间可用间隔号(•)如: 《画蛋•练功》 《树木•森林•气候》 《篱笆•女人•狗 》 《合力•动力•凝聚力》 《 崇高•质朴•创造》——长影的艺术追求

2、由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可用问号。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觅渡,觅渡,渡何处?》 《“友谊”,还是侵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岂能以好恶辨亲疏?》

3、在文艺评论、文学鉴赏或读后感式的文章标题中,可在副标题中用标点来解释说明对象。如:

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 名文未必无讹——也谈《读孟尝君传》

4、在报刊杂志上,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运用比较复杂,以下几种情况一般要用标点:

①、需要强调的专名、简称一般要加引号。如:“非典”、“一国两制”、“台独”、“禽流感”、“三个代表”、“三观教育”“SARS病毒”等等。

②在表示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及突发事件时,若标题用数字表示,则要求用引号。如:“11•9”事件、“11•21”空难、“七七事变”、“一二•九”诗歌朗诵会等。

③若采用正副大小标题,正标题并列词语或短语间一般不用标点,用空格表示,副标题前可用破折号。如: 生生不息 其命维新——访学者任继愈/ 小政府 大市场——海南省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 团结向前 繁荣文艺——祝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5、标题中引用成语、术语、歇后语、诗句及名人名言时要用引号强调突出。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浅谈大语文观教学的前景 / “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垮”——读《老人与海》有感

6、标题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要用引号表明。如:《论“费而泼赖”应该缓行》《“拿来”主义》。《今日“包身工”大揭秘》 《说“后生可畏”》《“回声”的启示》

7、标题中可用逗号或破折号来表明层次或关系。如:

《走好,21世纪 》 《别了,司徒雷登》(倒装强调) 《山歌,大山的灵魂 》 《大堰河,我的保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主谓停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数学——撬起来的杠杆 》 《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 《写作“三部曲”——多读、多积、多写》

8、标题中有书名或篇名时,需用标点。如:《宽容》序言 《呐喊》自序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曹雪芹与《红楼梦》等。

9、标点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高考话题作文拟题时,可以用标点作题目或辅以标点符号达到简洁、醒目、新颖的艺术效果。但在文章中要把标点符号的内涵阐释清楚,不能让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如:

《!?…》——车祸发生之后

题目中的三种标点与文章的三组镜头:“车祸发生刹那场景触目惊心”“人们袖手旁观发人深省”“呼唤公德意识任重道远”相呼应。题目可谓简洁、醒目,又能引发人们无限联想和沉思。

《沙尘暴……》这个题目中的省略号既代表沙尘暴的形状 ,又深刻地提示了治沙的艰巨与任重道远。

总之,标点符号种类多,用法灵活。在文章标题中,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来准确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不要为出奇而画蛇添足,从而使题目产生歧义。



(五)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这些“,;。?”之类,像孑孓〔孑(jiéjué)蚊子的幼虫。〕似的小东西,我们得十分重视它才好。文章(自然也包括一切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它,常常令人读起来结结巴巴,甚至出现歧义,产生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反的效果,令人难以索解。

标点符号,不但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断句清晰,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语气。人们朗诵作品的时候,尽管没有把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等名称念出来,但是它对朗诵者的声调是起了作用的。称赞这些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英雄,我想也未尝不可。

 朗诵作品的时候,句与句之间,总得有一点时间的间隔;如果没有这种间隔,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拖泥带水,缠夹不清了。我们平时讲话,句与句之间都是略有停顿的。要不然,人家就听不清楚了。有时,我们也碰到过一些“快嘴二婶”“悬河先生”,讲话就像快刀切菜一般,“笃笃笃笃……”,快得就像杂技演员抛几个小球似的,像鸡儿啄米似的。他们讲话,句与句间本来是有停顿的,但是那种停顿异常短促。因此,尽管他们言词滔滔,口若悬河,听的人却常常禁不住皱眉蹙额,不得不用手掌在耳朵后面“搭了个凉棚”,要求道:“什么?我听不清楚,请你慢一点,再讲一遍!”

 说话的时候,句与句间必须有适量时间的间隔,反映到文字里面,就成了标点符号。

 但是,标点符号,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试想,文章里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起来该多困难呀。事情还不止这样,由于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还因此产生了许多歧义,人们可以作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今天读那些古籍,有时也要碰到这一类难题的。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句子,该怎样来点断呢?一般是“点”成这个样子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十足在推行愚民政策了。

 但是,也有人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点断,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来,意思就变成:“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照样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

请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可惜,并不是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对标点符号漫不经心,或者视为无足轻重的大有人在。许多出版社、报刊编辑部都收到不少来稿,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稿子是脱落或者乱用标点符号的,这就使某些好稿子因而失色,并使编辑们感到十分头痛。

有一个故事,我想值得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高我们对这方面事情的警惕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连夜加以整理。隔天,当编辑们再度阅读时,不禁呆住了,它变得十分简洁流畅,清新明朗,原来的杂乱松散,完全不见了,而文章并没有增减一字,不过是被布拉果夫精细地加以分段,并打上标点符号罢了。这位老编辑说:“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